学前儿童膳食配制原则
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必须获得充足的营养,才能满足身体需要。如果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各种疾病。但营养过多,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合理调配学前儿童的每日膳食,是保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调配学前儿童膳食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膳食的营养平衡
膳食的营养平衡是指膳食中不仅含有满足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而且各营养素的数量和相互比例合适。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调,都可能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要保证幼儿每日膳食中有足够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同时各种营养素之间应保持平衡关系,以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生理需要。
幼儿膳食的营养平衡,首先,三大产热营养素的供给要充足,能满足幼儿每日的需求量,而且三者之间也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不能失调。蛋白质供能应占总能量的12%~15%,脂肪占25%~30%,糖类占50%~60%;三者的重量比应为1∶1.2∶4。其次,蛋白质的供给还要注意优质蛋白质的含量,应提供富含优质动物蛋白质的食物,使优质蛋白质(动物蛋白加豆类蛋白)的供给量占每日蛋白质总量的1/2。最后,要保证不饱和必需脂肪酸的供给,脂肪应有1/2来自植物。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度,以免引起肥胖。
(二)食物品种多样,搭配合理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核心是“多样”,即“杂食”。只有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每日为幼儿配备的食物应该包括谷类和豆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类、肉鱼禽蛋类、油盐糖类五大类。
食物品种多样,还应进行合理搭配,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均衡,使幼儿从各类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素更好地满足他们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幼儿膳食应做到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搭配,以达到平衡膳食。粮食除了大米、小麦制品外,应常选用小米、玉米、黑米、荞麦等杂粮与之搭配,优质蛋白质中肉类、鱼类、乳类、蛋类、豆制品和动物血、内脏可轮流交替食用。合理的搭配可以发挥各类食物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三)合理烹调与加工
所谓合理烹调,就是要照顾到幼儿的进食和消化能力,在食物烹调上下功夫。幼儿的咬、咀嚼、吞咽的能力仍较差,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还不健全,所以烹调和加工幼儿的食物要特别讲究,做出来的食物要符合幼儿的消化功能,能增进食欲,还要合乎营养卫生的要求。
1.膳食质地应细碎软烂,避免刺激性强和油腻的食物
幼儿的食物应单独制作,食物宜切碎煮烂,有利于幼儿咀嚼、吞咽和消化。如蔬菜瓜果可加工成细丝、碎丁或末状;面条、米饭等主食要细软、煨烂,面食以发面为好;鱼、虾、禽、肉要去刺、去骨;瓜果去皮去核;花生、核桃等要研碎或制成酱;粗粮要细做,含粗纤维多不易嚼烂的食物要少用。避免直接给幼儿吃豆粒、花生、瓜子、核桃等硬果类食物,以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食物中不宜添加酸、辣、麻等刺激性调味品,也避免放味精、色素和糖精等。少吃油腻的煎炸食物,尽量不给幼儿食香肠、火腿、红肠等腌制食品。
2.色香味形俱佳,并经常更换烹调方法,增进幼儿食欲
为幼儿制作膳食要特别注意颜色漂亮、外形美观、味道鲜美,经常变换花样,使食物的感官性状有吸收力,以增进幼儿的食欲。在形状上尤其强调小和巧,不论是馒头、包子还是饺子,一定要小巧。幼儿天性好奇爱美,食物的外形美观、花样翻新、气味诱人,这样的食品通过视觉、嗅觉等器官,传导至幼儿大脑食物神经中枢,引起反射,就能刺激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功能。
3.加工烹调应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营养素的保存与加工烹调过程及技巧有关。为了避免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为幼儿制作膳食时,最好以蒸、煮、炖、煨、炒为主,口味宜清淡。淘米次数及用水量不宜过多,米饭采用蒸或焖;蔬菜要保持新鲜,先洗后切,旺火快炒;炒菜熬粥都不要放碱;吃肉时要喝汤,这样可获得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烹调时加盐不宜过早,过早会使水溶性营养素流失。避免高温油炸。高温油炸可使食物中的维生素B1破坏殆尽,维生素B2损失将近一半,且不易消化。
(四)注意清洁卫生
学前儿童膳食必须保证清洁卫生,新鲜良好,无毒无害。从采购、储存、加工到制作成品,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生食和熟食、食物与杂物要分开放置。外购熟食必须蒸煮消毒后才能食用。尽量按学前儿童人数配膳,避免让学前儿童吃剩饭剩菜。不用铁锅煮或存放果子汁等酸性食品。发霉变质的食物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