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革政党分别统一

三、 保革政党分别统一

尽管社会党在1951年10月国会审议《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时分裂成两个政党,但在社会运动和工人运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左右两派社会党的议席不断增加。1953年4月大选后,自由党未过众议院半数席位,出现保守政党合并、重新军备和修改宪法的趋势,推动左右两派社会党的接近。1953年10月,左派社会党的铃木茂三郎委员长、野沟胜书记长与右派社会党的河上丈太郎委员长、浅沼稻次郎书记长举行了时隔一年的党首会谈,约定强化在第18届临时国会中的共同斗争。

1954年1月,在两派社会党召开的大会上均提出“社会主义政治势力的集结”,再次确认“为统一而努力”。大会结束后的1月28日,两党的委员长、书记长、政策审议会长、国会对策委员长举行会谈,决定强化在第19届通常国会中的共同斗争。为推翻因“造船政治资金案”处在不稳状态的吉田政权,两党委员长在4月发表共同声明,表示共同提出内阁不信任案,通过两派社会党组成政权稳定政局。5月,两派社会党组成促进统一恳谈会,商议政策协定的具体内容。

1955年1月召开的两派社会党大会上,尽管其在是否联合劳农党问题上产生对立,但在各自提案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两派社会党统一的决议》。该决议的主要内容为:推进自主外交,反对《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下的重新军备,拥护和平宪法,确立民主主义政治,为稳定国民生活,按照阶级性群众政党的原则,迅速实现两派社会党的合并,集结社会主义政治势力;将很快到来的大选作为决定保守、革新胜负的斗争,在共同口号、共同政策下为建立社会党政权而奋斗,在特别国会中统一投票选举首相,通过共同斗争达到两党的统一;统一起来的社会党为实现原有目标的打倒资本主义,同时粉碎法西斯主义,与日本共产党划清明确界限,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65)

1955年2月大选后,左右社会党在众议院的席位共有156个,比1947年执政时还多12个席位。其后两派社会党组成统一交涉委员会,就统一问题及党的纲领进行讨论,结果将左派社会党1954年1月的《日本社会党纲领》与右派社会党1955年7月的《统一社会党纲领草案》加以折中处理,制定了新的“统一纲领”。例如关于党的性质问题,左派社会党强调工人的核心作用,认为社会党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农民和中小企业主是同盟军。右派社会党则主张工人、农民和中小企业者完全平等,如无他们的广泛合力支持,社会党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而在“统一纲领”中,将社会党规定为“阶级性群众政党”。关于日本现状的规定,左派社会党主张把日本规定为高度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但随着战败被美国占领而成为美国的附属国。右派社会党则认为,日本虽受美国的种种控制,但依然属于独立国的范畴。结果在“统一纲领”中写道,“日本大体上是形式上的独立国”,因《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存在,日本的主权受到制约,因此,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但同时日本又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因此,革命的任务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斗争为中心,广泛地推进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66)

1955年10月13日,两派社会党召开统一大会,在决定纲领、政策的同时,选举左派的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右派的浅沼稻次郎为书记长。“统一纲领”基本上反映了左派及中派社会党的观点,而且统一后左派及中派在中央领导机构中也占据了优势地位。统一大会决定的社会党组织活动方针三原则基本上也来自左派及中派的主张,即“坚持党的阶级性,确立党内民主”“排除偏重议会主义,开展日常的斗争”“特别在群众活动中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在党与群众组织之间既要相互保持自主性,又要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协助”。 (67) 正因如此,社会党极左派与极右派对纲领和人事均持反对态度,从而为该党的第三次分裂埋下了隐患。

在1951年决定进行武装斗争的日本共产党1953年发生变化,决定在参加议会选举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在野党和一切爱国势力在国会内外进行斗争。1955年元旦,日本共产党《赤旗报》发表了自我批判的文章,承认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党的路线是极左冒险主义。同年7月27日,该党召开党机构代表参加的第六次全国协议会(简称“六全协”),决定无条件地恢复1950年以来被开除出党者的党籍,努力克服武装革命路线、宗派主义、家长式个人领导方式等,适应已经确立的议会制民主主义,但仍然承认1951年纲领完全正确。由于德田球一在1953年客死在海外,因而“六全协”后,宫本显治逐渐掌握了日本共产党的主导权。

在两派社会党逐渐统一的压力下,保守政党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4月12日,民主党总务会长三木武吉发表谈话:“如果鸠山成为保守政党的障碍物,可以更换鸠山内阁,甚至民主党也可以解体。”但两党内部均有强硬的反对统一派,民主党内部是松村谦三、三木武夫等,自由党内部是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等。5月23日,三木武吉与自己的宿敌、自由党总务会长大野伴睦秘密接触,商谈保守政党合并问题。6月4日,鸠山首相与绪方总裁正式会谈,就共同修正预算方案、保守政治势力集结问题发表共同谈话。民主、自由两党的政策委员在7月制定、发表了《新党的使命》《新党的性质》《新党的纲领》等,有关新党的政策提出了“独立体制的完善”“为经济自立制定以全部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长期经济计划”“建设以劳动政策和国民养老金制度为基础的福利国家”。

围绕新党总裁的人选两党产生对立,自由党以鸠山辞职为条件进行总裁选举,民主党既反对鸠山辞职,也反对绪方任总裁。11月6日,民主党岸信介干事长、三木总务会长和民主党干事长石井光次郎、大野总务会长举行四人会谈,决定暂时实施代表委员制,在适当时期再选举总裁。同月15日,民主、自由两党举行合并大会,成立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代表委员为鸠山一郎、绪方竹虎、三木武吉、大野伴睦,共拥有299名众议员,118名参议员。

自民党的《建党宣言》声称,“坚决排斥暴力和破坏、革命和专政为政治手段的一切势力和思想,以个人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为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党的使命》主张“以拥护自由、人权、民主主义、议会政治为基本理念,与试图独裁的共产主义势力、阶级社会主义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该党的《纲领》则由三条组成,即“第一,我党以民主主义的理念为基础,革新、改善各项制度和机构,以期建成文明的民主国家;第二,我党希望和平与自由,立足于人类普遍正义的基础上,改善并调整国际关系,以期达到自主独立;第三,我党以公共的福利为规范,制定实施以个人的创造性和企业的自由为基础的经济综合计划,以期安定民生,建成福利国家”;《党的性质》则明确提出“自民党是一个国民性政党、和平主义政党、真正的民主主义政党、议会主义政党、进步性政党,是以实现福利国家、通过综合计划提高生产率、充实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完全就业为目标的政党”;《党的政纲》以及其他自民党的文件主张进行积极的、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即“在与自由民主主义国家合作的基础上争取加入联合国,与未缔结和平条约的国家恢复外交关系,特别注意尽快解决与亚洲近邻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赔偿问题,要求归还固有领土和释放扣留者”,“谋求自主修改现行宪法,根据国情废除或修改占领时期的各项政策,在集体安全保障体制下,按照国力发展相应的军事力量”等。 (68)

两个保守政党仓促统一,内部派系林立,当时拥有20名议员以上的派系有7个,即吉田茂、岸信介、大野伴睦、石井光次郎、河野一郎、石桥湛山、三木武夫等派,另外还有10名议员左右的北村德太郎、大麻唯男、芦田均等小派系,俗称“七师团三联队”。不久三联队消失,吉田派分为池田派和佐藤派,形成了所谓的“八大师团”。 (69)

1955年11月22日,第三届鸠山内阁成立,外务大臣及农林大臣仍然是重光葵、河野一郎。两个月后,鸠山最大的竞争对手绪方突然去世,因而在1956年4月举行的自民党首任总裁选举中,鸠山在无竞争候选人的状况下当选,但出现76张无效选票,反映了吉田派系的强烈不满。 (70)

(1)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書房、1989年、102頁。

(2) 大藏省财政史室編『昭和财政史 終戦から講和まで』第20卷、東洋経済新報社、1982年、516頁。

(3) 福永文丈『戦後日本の再生,1945—1964年』、丸善株式会社、2004年、89頁。

(4)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48页。

(5)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01頁。

(6)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書房、1989年、105頁。

(7)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32页。

(8) 金子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9頁。

(9) 御橱贵、中村隆英编:《宫泽喜一回忆录》,姜春洁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7页。

(10)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31頁。

(11)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著:《昭和经济历程》第一卷(《日本的经济》),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12) 小林義雄『戦後日本経済史』、日本評論社、1976年、48頁。

(13)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4页。

(14) 経済企画庁調査局『資料·経済白皮書25年』、日本経済新聞社、1972年、49、50、60頁。

(15) 楫西光速『日本資本主義発達史:独占資本の形成と発展·続』、有斐阁、1957年、352頁。

(16) 経済企画庁調査局『資料·経済白皮書25年』、日本経済新聞社、1972年、46—47頁。

(17) 末川博『資料·戦後二十年資料史·第3』、日本評論社、1966年、210頁。

(18) 山崎五郎『日本労働運働史』、労務行政研究所、1966年、297頁。

(19)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2·占領政策の転換と講和』、青木書店、1990年、137頁。

(20) 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21)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2·占領政策の転換と講和』、青木書店、1990年、138頁。

(22) 山内敏弘、古川純『憲法の現状と展望(新版)』、北樹出版、1997年、37頁。

(23) 『朝日新闻』1950年1月1日。

(24)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31頁。

(25) 井上光贞ほか『日本歴史大系普及版·18·復興から高度成長へ』、山川出版社、1997年、89—90頁。

(26)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53頁。

(27) 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411页。

(28)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2·占領政策の転換と講和』、青木書店、1990年、171頁。

(29)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2·占領政策の転換と講和』、青木书店、1990年、172頁。

(30)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16頁。

(31) 福永文丈『戦後日本の再生,1945—1964年』、丸善株式会社、2004年、128—129頁。

(32) 宋成有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33) 大门正克『全集·日本の歴史·第15巻·戦争と戦後を生きる』、小学馆、2009年、302頁。

(34) 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35)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2·占領政策の転換と講和』、青木书店、1990年、172頁。

(36)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88頁。

(37) 正村公宏『战后史·下』、筑摩书房、1985年、30頁。

(38) 『朝日年鉴』1953年、155頁。

(39)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26頁。

(40)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28頁。

(41) 『朝日新闻』1952年5月31日。

(42) 『朝日新闻』1952年3月6日。

(43) 枻正夫編『国政選挙と政党政治:総合分析1945年~1976年』、政治広報センター、1977年、28—34頁。

(44)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221頁。

(45)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123頁。

(46) 大嶽秀夫編『解说·戦後日本防衛問題資料集·第3巻(自衛隊の創設)』,三一书房、1993年、712—714頁。

(47) 日本教职员組合編『日教組四十年史』、労働教育センター、1989年、10頁。

(48)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236頁。

(49)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9页。

(50)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253頁。

(51) 読売新聞戦後史班編『「再軍備」の軌跡:昭和戦後史』、読売新闻社、1981年、346頁。

(52) 藤本一美、折立昭雄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一巻·占領と戦後政治(1945—5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259頁。

(53)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书房、1989年、140頁。

(54) 佐佐木毅等編『増補新版戦後史大事典』、三省堂、2005年、346—347頁。

(55)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书房、1989年、142頁。

(56) 松井隆幸『戦後日本産業政策の政策過程』、九州大学出版会、1997年、25—27頁。

(57) 王振锁:《日本战后五十年(1945—199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58) 中村政则『昭和史·2』、東洋経済新報社、1993年、469頁。

(59) 金原左门、竹前荣治『昭和史(増補版)』、有斐阁、1995年、313頁。

(60) 金原左门、竹前荣治『昭和史(增补版)』、有斐阁、1995年、315頁。

(61)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书房、1989年、150頁。

(62) 菊池信辉『財界とは何か』、平凡社、2000年、122頁。

(63) 福永文丈『戦後日本の再生,1945—1964年』、丸善株式会社、2004年、184頁。

(64)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书房、1985年、14頁。

(65) 福永文丈『戦後日本の再生,1945—1964年』、丸善株式会社、2004年、193頁。

(66) 的场敏博「戦後前半期の社会党——指導者の経歴を手掛かりに」、载日本政治学会编:『戦後国家の形成と経済発展——占領以後』、岩波书店、1991年、82頁。

(67) 篠藤光行、福田丰『日本社会党』、劳动大学、1973年、276—281頁。

(68)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书房、1985年、30—31頁。

(69) 福永文丈『戦後日本の再生,1945—1964年』、丸善株式会社、2004年、190頁。

(70)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