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列第一”

三、 “日本名列第一”

1972年,美国著名评论家布热津斯基撰写了《脆弱的花朵·日本》一书,指出日本具有政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未来经济发展并非良好,持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但日本企业克服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加强了国际竞争力,使日本经济再次出现繁荣。1979年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埃兹拉·沃格尔出版了《日本名列第一:对美国的教训》,在分析日本企业、日本经济的基础上,呼吁美国人学习日本的长处。该书还指出日本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的长处,在日本也成为发行50万部的畅销书。

沃格尔指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学习日本:第一,正确判断将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通过政策进行扶植,对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采取减产以及工人再就业的临时措施,也就是政府干预市场,实施强有力的产业及贸易政策;第二,即使出现政权交替也不应更换精英官僚,并培养具有长远眼光的少数精英官僚;第三,尊重自由名义下受到损害的集团及共同利益,促进其发挥在组织中发现价值的活力;第四,各企业之间以及各个部门之间为公共利益合作,共同面对国际贸易谈判及能源政策等。

实际上,在70年代将日本及其文化作为“肯定的特殊性”也是日本思想界的特征,而且超越“现代化为西欧化”的视角,试图阐述“日本是什么”的本身认同。例如滨口惠俊1977年出版的《“类似日本”的再发现》,重新探讨了本尼迪克特提出的“集团主义”和“耻辱文化”。滨口认为从“耻辱文化”到“纵式社会”的“固有日本之观念”并没有设置行动科学标准,所谓行动科学标准是支持日本人社会行为根基的一般行动原理,以前的研究并没有提出这个标准。滨口指出“日本人不是生来就缺乏自我主张,也并非没有确立自己的认同性,只是其表现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明显,而是采取了社会高度形成的形态”。因此,日本人所持的既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也不是“集团主义”,而是一种“间人主义”,其特征是“相互依存主义”“相互信赖主义”“重视人际关系本质”。 (77)

1979年出版了村上泰亮、公文俊平、佐藤诚三郎的共同研究《作为文明的家社会》,该书仍然针对本尼迪克特提出的“集团主义”及“耻辱文化”探讨日本的本质,指出人类历史是多元化发展,日本具有独特的组织原理,从最初的氏族社会发展到后来的家族社会,最后形成了家族联合国家,并实现了家族社会的现代化,同时对家族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该书特别指出:“在现代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个人主义式的欧美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最近数百年人类史的主要发展模式。但如果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从其他系统开始的话,在探讨将来发展的可能性时,就不应仅局限于欧美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而是应考虑其他各种可能性。”

《作为文明的家社会》的作者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实现“现代化、产业化”,是因为具有“家族型组织原则”的日本社会有一种柔软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企业等“中间集团”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家族也随着产业化的进展演变为“家族型企业”,可以说是一种“集团间柄主义”。即“家族型组织原则”也是“村落社会”,基于平等主义原理,社会秩序建立在全体成员一致同意的基础上,背后发挥了领导力,由此形成了“上意”能够“下达”的体制,如果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反抗“上意”的局面。尽管在“现代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日本社会也出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与欧美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不同,是一种特殊的“个人主义”。

学术界还对“中产阶层”的内容进行了争论。理论经济学家村上泰亮使用了“新中产大众”概念,并主张“在上层与下层之间出现一个巨大阶层,该阶层在生活方式和意识方面比较均一,而且还在不断吸收周围人群继续扩大”。 (78) 他认为占总人口60%的白领阶层左右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甚至政治动向,同时伴随者“富裕社会”的到来,其政治意识趋向保守化;经济学家岸本重陈认为由于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重视自己的努力、具有与别人相同的物品等原因,许多人回答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实际上是一种“中流的幻想”;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在社会阶层的划分上,存在着社会地位与收入不成正比关系的“非一贯性”,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中产”;小泽雅子则从消费方面对“中产阶层”进行分析,认为在石油危机之后出现了从大众消费时代向阶层消费时代过渡的结构性变化。 (79)

与学术界较多对日本及其文化持肯定态度一样,普通民众也具有同样的意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民族认同感和优越意识。例如“以日本人为荣”者在1973、1978、1983年的舆论调查中分别为91%、93%、96%;同期对日本传统文化还有亲切感者稍有波动,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分别为88%、87%、84%;对“是否具有为日本做贡献愿望”的提问,肯定回答者基本稳定,分别为73%、69%、72%;认为“日本是一流国家”的人从1973年的41%上升到1983年的57%;认为“日本人拥有优秀素质”的人从1973年的60%上升到1983年的71%。 (80)

在上述意识的基础上,维持现状的现实主义思想较为突出,特别体现在对日美安保条约和自卫队的态度上。1970年,支持和赞成日美安保条约的人为34%,反对的人为28%;到1980年,支持者上升到54%,反对者下降到14%。认为日本需要自卫队的人从1956年的58%上升到1980年的78%,持否定意见的人则从17%下降为11%;反对日本拥有核武器的人从1978年的74%上升到1981年的83%,赞成的人仅有10%和11%。虽然赞成修改宪法者占多数,但反对修改宪法第九条的人在1978年和1981年均为71%,同一时期的赞成者从15%下降到14%。 (81)

尽管如此,从畅销书和受欢迎的电影来看,70年代的社会思潮却呈现出各种趋势。首先是民众对政府与企业勾结产生的腐败问题以及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较为关心并持批判态度。例如山崎丰子1973年的小说《华丽家族》以60年代山阳特殊制钢破产事件为模型,通过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合并,描写了资本家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政界和经界相互倾轧、相互勾结的诡诈行径。1974年,该小说改编为电影,由山本萨夫导演;山崎丰子1976年发表的小说《不毛地带》以1970年的“洛克希德案件”为素材,讲述了原日本陆军军官学校首席毕业生在西伯利亚经历11年战犯生涯,回到日本后加入了一家商业机构,向政府军事机构推销美国战斗机,同时向首相行贿的紧张惊险的商业战。

山本萨夫1975年导演的电影《金环蚀》根据石川达三1966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水库工程招标的前后为主线,描述执政党最高首脑对主管这项工程的电力建设公司总裁施加压力,使提供竞选资金的竹田建筑工程公司在招标中夺魁,典型地反映了日本政治体制的“金权政治”特征;佐藤纯也1976年导演的《追捕》讲述东京地方法院检察官恪守职责,因办理一桩涉及政府高官的案件而得罪某些议员,议员花钱雇佣平民对其栽赃陷害。为洗清自己的“罪名”,检察官逃出拘留所,一边躲藏追捕的警察,一边孤身勇闯虎穴,终于查出了议员的犯罪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另外,1975年有吉佐和子出版了分析各种毒素相互作用产生更大危害的小说《复合污染》,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其次是反映战争与人性的《山打根八号娼馆》《人性的证明》。前者是山崎朋子在1972年出版的小说,讲述20世纪初年九州岛南部贫穷的农家少女被迫到东南亚卖淫、晚年回到故乡受歧视的故事。该小说1974年改编为名为《山打根八号娼馆·望乡》的电影,由熊井启导演,栗原小卷、田中绢代扮演女主角;后者是森村诚一在1976年出版的小说,1976年改编为同名电影(中国翻译为《人证》),由佐藤纯弥导演。故事讲述占领时期美国黑人士兵与日本女性结婚生一儿子,此后天各一方。穷困潦倒、流落街头的士兵临死前让儿子赴日本寻母,已经成为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母亲为保住地位与名誉,杀死了儿子,但为警方所追,最后跳崖自杀。

另外还有反映价值观念及道德伦理变化的小说,例如1976年村上龙的《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7年大冈升平的《事件》、1978年吉行淳之介的《至黄昏》等。村上龙出生在美军在日海军基地佐世保,高中时代曾目睹“全学联”学生阻止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进入佐世保港口,到东京后居住在美军在日空军基地横田附近的福生市,其小说描写基地的一群年轻人,面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因无力抵抗,从而变得自暴自弃,颓废无聊,在摇滚、吸毒、群居、暴力、飞车中消磨青春,游戏生命。他们只能在幻觉中寻找自我,在沾有自己鲜血的玻璃碎片中看到“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获《群像》新人奖、芥川奖等多项文学大奖,为日本文学界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透明族。1979年,村上龙自编、自导了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小说《事件》最初以“若草物语”的题目在《朝日新闻》上连载,讲述的是1977年在神奈川的密林里发现一具被杀死的年轻女性尸体,为23岁的厚木市经营饮食店者,并有3个月的身孕。几天后警察逮捕了19岁的员工,其与受害者的妹妹同居,有目击者在事件发生时看见其出现在现场。在审判过程中,真相逐渐显露出来。1978年该小说改编成电影,由野村芳太郎导演。《至黄昏》讲述中年男性与年轻女性没有性关系的同居生活,同时窥探其他女性,出现多种性幻想。因这本小说的缘故,“黄昏恋”在1979年成为专指年轻女性与中年男性恋爱的流行语。1980年该小说改编成电影,由黑木和雄导演。

70年代的日本电影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出现衰退的迹象,1975年外国电影的票房(56%)超过了日本电影的票房(44%)。70年代比较受欢迎的电影还有1975年浦山桐郎导演的《青春之门》,改编自五木宽之的小说《青春之门·第一部·筑丰篇》,讲述九州岛北部筑丰出生少年的成长过程,探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民性的根源以及战后历史的急速变化;1977年山田洋次导演了《幸福的黄手帕》,讲述刑满释放的中年男性能否回到妻子身边的故事,由高仓健、倍赏千惠子分别扮演男女主角。该电影获得1978年第一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的优秀作品、优秀导演、优秀男主角奖;1980年山田洋次再次导演由高仓健、倍赏千惠子分别扮演男女主角的《群山的呼唤》,讲述逃亡中的中年男性在北海道为单身女主人照顾农场的故事;另外,山田洋次导演、渥美清扮演男主角的喜剧片《男人真辛苦》自1969年上演第一集后,因受到观众的较大欢迎,结果以每年一到两集的速度持续上演。

70年代,漫画和动画继续兴旺发展,特别是少女漫画与机器人动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池田代理子1972年开始连载的《凡尔赛的玫瑰》和藤子不二雄1970年开始连载的《机器猫》。前者开创了少女漫画的时代,根据后者改编的动画片《机器猫》在1979年1月由朝日电视台开始播发后,大受孩子们的欢迎。这部作品中的角色机器猫本来是未来社会研制的照顾幼儿的猫型机器人,为帮助落后少年而来到当代人间,可以从胸前的四方口袋里取出许多神通广大的工具,其魔力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各种梦想。

(1) 『朝日新闻』1972年9月18日。

(2) 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Ⅱ·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214—215頁。

(3) 『每日新闻』1971年4月25日。

(4)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66页。

(5)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395頁。

(6) 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Ⅱ·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235頁。

(7) 石川真澄『戦後政治史』、岩波書店、2004年、120—122頁。

(8)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246頁。

(9) 石川真澄『戦後政治史』、岩波書店、2004年、124頁。

(10) 『朝日年鑑』1974年、238頁。

(11) 山村喜晴『戦後日本外交史·V·経済大国への風圧』、三省堂、1984年、193頁。

(12)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252—253頁。

(13) 『朝日年鑑』1974年、216—217頁。

(14) 『朝日新聞』1974年7月4日。

(15) 田原総一朗「同時代政治史——田中角栄以後」、『諸君』2002年9月、22頁。

(16) 『朝日年鑑』1974年、226頁。

(17)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252—253頁。

(18) 『朝日新闻』1973年11月20日。

(19) 山村喜晴『戦後日本外交史·V·経済大国への風圧』、三省堂、1984年、214頁。

(20)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257頁。

(21)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854頁。

(22)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50頁。

(23) 增田卓二『三木政治研究』、ホーチキ商事出版部、1976年、27頁。

(24) 冈田一郎『日本社会党——その組織と衰亡の歴史』、新時代社、2005年、142頁。

(25)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1页。

(26)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442頁。

(27)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2页。

(28) 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29) 山岸一平『昭和後期10人の首相:日経の政治記者が目撃した「派閥の時代」』、日本経済新聞社、2008年、142―143頁。

(30) 五百旗头真:《新版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31) 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VI·南北問題と日本』、三省堂、1984年、341頁。

(32) 山岸一平『昭和後期10人の首相:日経の政治記者が目撃した「派閥の時代」』、日本経済新聞社、2008年、142―143頁。

(33) 浦田進『福田赳夫:評伝』、国際商業出版、1978年、65頁。

(34) 山岸一平『昭和後期10人の首相:日経の政治記者が目撃した「派閥の時代」』、日本経済新聞社、2008年、148頁。

(35)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2页。

(36) 山岸一平『昭和後期10人の首相:日経の政治記者が目撃した「派閥の時代」』、日本経済新聞社、2008年、142―143頁。

(37) 杉田望『総理殉職――四十日抗争で急逝した大平正芳』、大和書房、2008年、399頁。

(38) 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II·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256頁。

(39)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13—14頁。

(40)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67頁。

(41)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803頁。

(42)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19—20頁。

(43) 中村隆英『昭和史·II』、东洋経済新報社、1993年、634—635頁。

(44)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66頁。

(45)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66頁。

(46) 中村隆英『昭和史·II』、东洋経済新報社、1993年、638頁。

(47) 矢野恒太纪念会编:《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48)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10頁。

(49)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70頁。

(50)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11頁。

(51)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12頁。

(52)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72頁。

(53) 浜中秀一郎『図説·日本の関税』、財経詳報社、1992年、61頁。

(54)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75—176頁。

(55)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144頁。

(56) 大平正芳回想录刊行会编:《大平正芳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4页。

(57) 福永文夫『大平正芳』、中央公论新社、2008年、260頁。

(58) 石川真澄『戦後政治史』、岩波書店、1995年、224—229頁。

(59) 新藤宗幸『現代日本政治』、放送大学教材、1990年、36頁。

(60) 高畠通敏『現代日本の政党と選挙』、三一書房、1980年、63頁。

(61) 冈田一郎『日本社会党——その組織と衰亡の歴史』、新時代社、2005年、156頁。

(62) 大西典茂ほか編『入門現代日本の政治』、法律文化社、1977年、151頁。

(63)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69頁。

(64)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70頁。

(65) 横山桂次『地域政治と自治体革新』、公人社、1990年、14頁。

(66) 渡边治『日本の時代史(27)高度成長と企業社会』、吉川弘文馆、2004年、239頁。

(67) 『日本共産党の八十年:1922~2002日本共产党の八十年(1922—2002)』、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員会出版局、2003年、232—233頁。

(68) 渡边治『日本の時代史(27)高度成長と企業社会』、吉川弘文馆、2004年、247頁。

(69) 中村隆英『昭和史·II』、东洋経済新報社、1993年、655頁。

(70)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836頁。

(71) 佐佐木毅ほか編『增补新版:戦後史大事典』、三省堂、2005年、606頁。

(72)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90頁。

(73)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829頁。

(74)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89頁。

(75) 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同時代史·5·転換期の世界と日本』、青木書店、1991年、90頁。

(76) 鹈饲正树、永井良和、藤本宪一编:《战后日本大众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77) 青木保『「日本文化論」の変容:戦後日本の文化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中央公论社、1999年、119頁。

(78) 『朝日新闻』1977年5月20日夕刊。

(79) 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22页。

(80) 纪廷许:《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81) 同上书,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