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与消费革命
1956年,政府制定第二次产业合理化计划,继续采用间接金融及低利息政策、财政投融资、特别税收措施、政府补助金等措施,推动企业实施技术革新,以此达到基础产业现代化的目的。同年3月,日美签署技术协定,技术引进从50年代上半期的446件上升到50年代后半期的577件。 (35)
在钢铁业界,企业采取的措施有:为增加铣铁产量而增设高炉数量、新建可以节约碎铁的纯氧气吹转炉、引进可以连续压制板材的最新设备等。最初五年计划的设备投资为1780亿日元,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住友制铁、川崎制铁、神户制钢等后起钢铁厂不断开设分厂,而且实施铣铁、钢材生产一贯制,结果实际投资达5416亿日元。从1955年开始,日本钢铁产量每年以18.7%的速度增长,到196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第三大钢铁生产国,出口也随之迅速增长,同年在出口总额占据第一位。在成本方面,与美国、联邦德国几乎没有差别。 (36)
在电力业领域,50年代后半期火力发电超过水力发电,锅炉、涡轮、发电机等当初均为进口机械和技术。高温高压蒸气式的大容量火力发电厂建成以后,成本大幅度降低。火力发电设备一台的容量战前最高是7.5万千瓦,50年代后半期达到12.5万千瓦,总发电量也从1950年的463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960年的1155亿千瓦小时。 (37) 除火力发电外,九个电力公司在1957年出资开发沙特阿拉伯油田,1958年2月设立阿拉伯石油股份公司,1959年9月,日本政府与印度尼西亚签署开发油田的备忘录。1955年11月,日美在华盛顿签署原子能协定。同年12月19日,政府颁布《原子能基本法》和《原子能委员会设置法》。1956年3月设置日本原子能产业会议,6月设置日本原子能研究所,8月设置核燃料公司。住友、三菱、三井等企业集团也各自进行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原子能热”。1957年11月,日本原子能发电股份公司成立,1959年12月,批准建设英国改良型原子能反应堆。
在造船业,在战前积累的技术基础上,战后积极引进欧美造船技术,特别是美国在战争中开发的全焊接式船体以及德国、瑞士、瑞典、英国的超高温高压蒸汽涡轮及大型柴油机发动机制造技术等,钢铁业的合理化使炼钢、板材技术大为提高,能够提高给造船业廉价的材料。另外,此时的日本造船业在日本进出口银行的政策金融推动下,开始建造大型油轮和矿石专用船。1956年,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60年代钢船建造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
50年代的煤炭产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但政府为节约外汇,认为必须有效利用贵重的国内资源煤炭,因而实施以煤炭产业合理化为中心的能源政策,为此抑制石油的利用,限制使用石油的锅炉。以此为基础,1955年制定、实施《煤矿合理化临时措施法》,限制开设新煤矿,收购、整顿效率低的煤矿,采取减少经营状况恶化的中小煤矿政策。对效率高的煤矿日本开发银行提供贷款,用于矿井的建造、改良设施、引进新型机械等,但仍然不能与石油和进口煤炭进行竞争。因此,在1959年将能源的供给转向进口石油。
另一方面,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在1955年发表了《关于完善产业地带条件的决议及报告书》,指出完善作为产业发展基础的道路、港湾、铁道等的运输网是重要的课题。政府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例如1955年的强化重点公共事业,1956年的完善道路、国铁、港湾等产业基础,1957年的国土综合开发和公共事业,1958年的完善主要道路,1959年的完善重要道路和港湾等。但1956年以后,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制约经济规模扩大的瓶颈,国铁运输能力的局限致使货栈的物资数量是正常状态的二三倍,钢铁等基础材料供给不足现象严重。 (38)
日本政府50年代前半期重点扶植的产业为钢铁、电力、海运、煤炭、肥料等,50年代后半期重点扶植的产业是化学、机械、电子等。 (39) 政府制定了许多具体的产业政策,例如1956年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及《纤维工业设备临时措施法》、1957年的《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另外还有没有采取立法形式的《合成树脂工业育成对策》(1955年)、《石油化学工业育成对策》(1955年)等产业政策。
随着技术革新,也出现可以生产新材料和产品的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化学工业原料的石油在有机合成化学技术的推动下成为重要的原料,企业纷纷涌入该产业。政府在1955年提出扶植政策,以引进技术需要的外汇分配权限为依据,选择具有国际竞争力规模的企业,结果认可的企业达到九家,超过预期的两倍。1957年以后,通产省通过税制上的优惠措施、石油的特别分配、提供政府资金等方式扶植该产业。到1960年,该产业不仅可以生产大批量的尼龙,而且可以生产大量的塑料制品。政府在作为汽车轮胎的合成橡胶方面也实施扶植政策,专门成立了日本合成橡胶股份公司。
对产业结构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各种机械制造工业,其中心是汽车和家用电器产品。通产省认为轿车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以外汇紧张为由限制轿车的进口,保护国内有关厂家;许可从四个外国厂家引进技术,并从欧洲学习小型轿车的批量生产方式。1953年,日产、五十铃、日野等汽车厂家从英国、法国引进技术并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尽管如此,通产省在1955年发表的“国民车构想”中,计划轿车生产集中在一家企业,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与美国汽车竞争。1950年,日本生产轿车1600辆,卡车2.65万辆。到1960年,轿车产量刚超过10万辆。 (40)
在其他机械产业,无论是整体组装部门还是零部件生产部门,都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的现象,因此导致其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为推动这些产业设备更新基础上的技术革新,政府在50年代初就建立了车床进口补助金、车床等补助金制度。1956年制定了五年期限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通过各种扶植措施推动机械工业的合理化。因此,企业生产的车床、切削模具、齿轮、汽车零部件、缝纫机等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设备现代化和生产率上升的双重效果。
在电子机械产业,特别是家用电器领域,不仅是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工业技术也需尽快提高。作为新兴产业,参加的企业较多,1952年底生产电视机的企业就超过60家,难以批量生产,而且产品价格为职工家庭平均月收入的6倍,很难扩大消费的规模。政府意识到该产业的发展潜力,在1957年制定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推动晶体三极管等的半导体技术开发,甚至也开始研究开发电子计算。东芝、日立、三菱、松下、三洋等大型企业获得急速发展,1953年开始电视节目播放,当时电视价格较高,一般家庭难以接受,但随着合理化带来的成本下降及收入增加,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久性消费品的生产量在1958—1961年均超过100万台。
1957年的《经济白皮书》指出了日本经济中的“双重结构”问题,即非雇佣的家族就业者较多、企业之间工资差别较大、中间层次的企业较少,因而现代化部门与非现代化部门同时存在。例如在1955,第一产业(农林渔业)就业者约占全部就业者的40%,其中被雇佣者为45.7%,自营业者24%,家族就业者30.3%。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也存在着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别。技术和经营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劳动生产率高、工资水平高、劳动条件好,技术和经营落后的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低、工资水平低、劳动条件差。从宏观的角度看,这种现象阻碍了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解决“双重结构”问题,政府也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政策,例如1955年的充实中小企业对策、1956年的振兴中小企业、1958年的中小企业对策、1959年的强化对中小企业扶植以及事业减税等中小企业对策、1960年的强化扶植中小企业等,以及1955年的振兴农林渔业及修改粮食管理制度、1956年的建设新农村、1957年的推进新农山渔村计划及粮食管理制度合理化、1958年的农业对策、1959年的振兴农林渔业等。另外,政府在1956年颁布了推进设备现代化的《振兴中小企业资金助成法》、1958年设置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金库。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改善,尽管工资差别仍然存在,但有缩小的趋势。农业不仅连年丰收,而且逐渐机械化,例如1955年只有7%的农户使用手扶式小型耕种机,但到1960年上升到35%,同时开始使用农用拖拉机。 (41)
早在50年代初期,“特需”就引发了日本国民的消费热潮。1952年、1953年购买家具和耐用消费品的开支分别达到消费开支的47.3%和26.1%,当时的“三大件消费品”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到鸠山一郎内阁时期,日本国民消费热进一步升温,以洗衣机、电冰箱和黑白电视机“三件神器”为代表的家用电器迅速普及。例如洗衣机的销量从1954年的27万台增至1958年的100万台,黑白电视机的销量更是增长迅速,从1954年的3000台增至1958年的100万台。1954—1958年四年间,家用工业产品的增长率,电视机为47倍,电冰箱为24倍,洗衣机与合成纤维均为3.7倍。到1960年底,城市居民家庭中“三件神器”的普及率达到电视机为71.9%、洗衣机为55%、电冰箱为26.6%。
消费热潮乃至“消费革命”之所以出现,首先,是城市居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也因农业丰收和米价稳定而收入迅速增加。其次,因技术进步和大批量生产,家用电器价格不断下降,例如电视机从1953年每台18万日元下降到1959年的6万日元。第三,流通领域不断完善,例如连锁商店的建立、售后服务体制、分期付款制度等,著名的大型连锁商店“大荣”在1957年建立第一家店铺。第四,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增强了国民的未来期待心理及其消费意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成为社会行为的主流,甚至在商品开发方面也适应了快速生活的需要,例如1958年安藤百福“日清食品公司”发明的方便面立刻成为深受欢迎的食品。第五,媒体的大力推动,即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行动。1959年,皇太子明仁结婚,厂家和商家及时推出“通过电视观看结婚仪式”的广告,结果在结婚前的一周,与官方电视台NHK签订收看合同的客户超过200万,一年间增加了一倍,半年后突破300万,而且彩色电视节目也开始播放。
图3-1 1960—1995年日本的消费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