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投票与世纪末思想
进入90年代,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国民不仅对政治失去信任,而且对行政也产生很大的不满。政府官僚与工商业界相互勾结,不仅造成泡沫经济带来的后遗症,而且其渎职行为成为“万恶之源是官僚”“敲打官僚”的社会基础。1995年媒体揭露大藏省主计局副局长和东京海关关长乘坐企业提供的飞机外出旅行,并借款进行不当投资获取巨额利润;1996年媒体揭露厚生省事务次官冈光序治在近十年时间内,曾接受以经营老人院为中心的企业“彩色福利集团”提供的现金、高尔夫球会员证、高级轿车等巨额贿赂,冈光则利用职权,拨给该企业的政府补助金高达104亿日元 (66) ;监督各级政府不当行为“全国市民公民权利代言人联络会议”1995年成立,在同年7月召开的名古屋会议上公布各地方自治体使用29亿日元进行接待中央省厅官僚及议员的“官官接待”活动,引起巨大反响。不仅村山首相在全日本知事会议上要求各地方自治体自我约束,而且“官官接待”也成为当年的流行语。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许多虚构的接待和出差等经费,用于地方自治体职员的宴会等活动,例如秋田县在1994和1995年两年不正当使用资金4亿多日元,该县知事被迫引咎辞职。1998年2月,“全国市民公民权利代言人联络会议”公布,在22个都道府县中以粮食费及出差费等名义支付的公共资金高达402亿日元。 (67)
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生活环境,9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直接民主主义的居民投票及其条例化运动。1996年8月进行了最初的居民投票,即新潟县卷町围绕核电站建设的居民投票,结果反对票占多数。同年9月,冲绳县举行围绕缩小美军基地的居民投票,赞成票占多数。1997年进行了11次居民投票,包括歧阜县御嵩町的垃圾处理场建设、冲绳县名护市的海上航空基地建设等。其中大阪府箕面市的居民投票得到当地议会的通过,并制定了最初的居民投票条例,即“市长认为有必要直接询问市民意见时可实施居民投票”。尽管在1997年的11次居民投票中通过当地议会审议的只有4件,但开辟了居民直接参加地方自治体行政的法律性基础,同时也存在不能就地方税、负担金等税收进行居民投票以及居民投票结果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等局限性。
另一方面,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个人志愿者和民间非赢利组织(NPO)积极参与救援活动,据统计,在发生地震到暑假结束的八个月之间,共有130万志愿者参加。1997年1月,许多志愿者参加了清除俄罗斯油轮泄漏的海上原油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在1998年3月25日颁布《特定非赢利活动促进法》(NPO法),虽然没有采取税收上的优惠措施,但制定了NPO法人资格的认证制度,同时在海外进行活动的援助团体或环境保护团体的非政府组织(NGO)也是NPO的一种形态。1995年时,日本有351个NPO团体,参加志愿活动的团体有6万多个,人数达到500万。在海外活动的日本NPO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地区,1994年时亚洲有30个国家,非洲有29个国家,南美洲有20个国家等。 (68)
泡沫经济崩溃后居民消费低迷,但消费的形式发生变化。取代郊区的大型超级商场,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发展起来。小型的便利店商品齐全,24小时营业,并提供各种各样的代表业务,对居民生活十分方便。从追求廉价的超级商场转化为追求方便的便利店,其背景是以自动记录器为基础的零售业信息收集、管理体制的形成,即便利店提供的快件传送及搬迁业务或者快餐食品等经济的柔软化、服务化,体现了高度大众消费社会的特征。深夜回家途中在便利店顺便购买盒饭、糕点、矿泉水饮料等,或者在快餐店吃晚饭逐渐成为普通居民的生活风景。1995年7月,《制造物责任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因产品缺陷对消费者带来生命、财产损害时的赔偿责任。
90年代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现象进一步深刻化。65岁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时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时为老龄社会,超过21%时为超老龄社会。日本在1970年时进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不仅速度快,同时出现少子化特征。以每位女性一生孕育子女数的合计特殊出生率统计,1989年日本为1.57,引起社会震动,少子化成为社会问题。1992年的国民生活白皮书副标题是“少子化社会到来及其影响与对应”,1995年合计特殊出生率进一步降到1.42,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德国的少子化国家。
老龄化少子化社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养老金、医疗费等社会保障费用承担问题。1995年每位日本人支付的社会保障费超过50万日元,其中62%提供给老龄者,同年医疗费用的43%使用在占人口总数14%的老龄者身上,成为医疗保险赤字的最大原因。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因寿命的增加领取时间也越来越长,支付的养老金也不断增加。同时承担保险费和税收的劳动力人口因少子化而减少,1997年老龄者人口首次超过未满15岁的人口。
其次是老龄者护理问题。在日本,“护理老人是家庭之事”“增加政府负担耻辱”等传统意识较强,因而在社会福利性护理制度方面较为迟缓,但随着核心家庭化和少子化现象的突出,从时间和经济上家庭护理老人均成为家庭的较大负担。日本政府在1989年制定“黄金计划”,1994年制定“新黄金计划”,推动社会福利性护理制度化。1995年通过《护理休业法》,为护理患病的家族成员最长可获得三个月的休假。1997年12月国会通过《护理保险法》,40岁以上的日本国民每人每月负担2500日元的保险费,在利用护理服务时承担10%的费用即可得到护理服务。 (69)
另外还有少子化问题及其对策。少子化的主要原因是养育子女负担过大,据计算每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2 700万日元左右。另外因女性就业增加带来工作与家庭两立困难、结婚年龄上升、未婚现象增加、住宅困难等也是少子化的原因。作为其对策,政府在1992年制定《哺乳期休假法》,在1994年制定《支援生育五年计划》,1995年制定《紧急生育对策5年计划》等,但并未产生较为积极的效果。
因海外投资的急速增加以及经济萧条时期转移工作地点,单身赴任的父亲急速增加,年轻母亲对生育、教育子女缺乏自信,并产生焦躁心理,出现虐待儿童现象。1995年,儿童咨询所接受的虐待儿童事件达到2722件,比1990年增加2.5倍。“男工作,女家庭”的意识逐渐淡薄,赞成这种分工的30岁女性只有20.6%,认为生育孩子快乐的日本母亲也只有22.9%,美国则达到71.6%。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生自我否定、学生之间虐待、拒绝上学现象有增无减。据盛冈教育研究所在1996年7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否定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为34%,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为38%;根据文部省在1997年8月公布的数字,拒绝上学的中小学生达到9.4万人,比1990年增加近一倍;即使在上学的学生中,有1.01万人是在学校保健室度过大部分时间。
1997年5月27日,在神户市一个中学的门前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头部,并附有落款为“酒鬼薔薇圣斗”挑战警方的声明书。6月28日,警方以杀人嫌疑逮捕14岁的初中三年级男学生。7月15日,以连续伤害小学女性的嫌疑再次逮捕该男生,后查明该男生杀害两名、伤三名学生。也许受该事件影响,同年妹尾河童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少年H》成为上下卷发行超过300万册的畅销书,该书通过一个少年的眼睛描写了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人集团心理的恐怖性和愚蠢性。
泡沫经济推动了日本国民的原始欲望,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依然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1991年5月在东京海边开始营业的一家迪斯科舞厅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总面积有1200平方米的舞场同时可以容纳1000人同时跳迪斯科,同年夏天竟然月入场3万人以上。同年11月,处在事业顶峰的青春偶像演员宫泽理惠的全裸影集Sante Fe公开发售,立即成为当年畅销书第一位,销售总量超过170万册。 (70) 虽然是全裸影集,但没有色情内容,充满青春气息与活力。正因如此,其不仅没有成为《刑法》第175条规定的“猥亵”罪,反而加速了禁止裸体的开放,并引起持续一段时间的裸体影集热。
成人录像片在80年代中期以后爆发性地普及开来,出现了一批甚至比影视明星还要有名的“成人片明星”。尽管进入90年代以后有所低落,但利用“美少女”“巨乳”拍摄过激的性行为成为一种新模式。为追求真实性,成人录像片男演员与陌生的街头普通女性盗拍成人片或普通人寄自己录像的形式开始流行。
手机与网络的普及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性解放意识。90年代前半期,个人电脑普及率为10%,从90年代中期开始急速普及,互联网也在此时普及,海外色情照片在网上流行成为社会性话题。手机的普及在日本十分迅速,1996年用户超过2400万,该年的增长率达到134%。1997年增加58%,用户达到3573万,1998年拥护达到4499万,人口普及率达到35.5%。因此,80年代出现的男女通过电话俱乐部介绍而互相交往的情况进一步发展。1996年10月发表的东京都调查显示,有25%的女中学生利用过电话俱乐部,其中的3%有包括性交易在内的“援助交际”行为,即通过与中年男性客人交往获得金钱等物质,“援助交际”也成为1996年的流行语。该现象发展成为政治问题,1997年10月东京都议会对《青少年健全培养条例》进行修正,专门增加“嫖娼等处罚规定”。 (71)
1997年2月,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出版。该小说描述了一对中年男女的婚外情,最后两人因社会压力在性爱的高潮中自杀。该书引起因泡沫经济崩溃而使在爱情、事业两方面均未获成功的中年男女的强烈共鸣,因而该书出版当年成为上下卷发行近300万册的畅销书,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均获得好评,电视连续剧最后一集的收视率甚至达到27%,“失乐园”也因此成为1997年的流行语。
1995年“地铁毒气事件”后,日本人开始关注“新新宗教”问题。日本学术交界将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宗教团体称为“新新宗教”,以区别于19实际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兴宗教”,例如世界真光明教、崇教真光、阿含宗、GLA、奥姆真理教、幸福科学等为新新宗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管理性社会及世界性环境破坏产生对抗情绪,反而对非合理的、神秘的超能力现象产生兴趣,这成为70年代以后的世界性趋势。例如本名为松本智津夫的奥姆真理教首领麻原彰晃几乎双目失明,经历了卜术、巫学、仙道、瑜伽等的修行,并参加过“阿含宗”教团。在1984年组成“奥姆神仙会”,1987年改称奥姆真理教。该教进行空中悬浮、神秘体验等修行,实施饮教团首领血、与教团首领同步的仪式,追求超能力和神秘现像,宣扬世界末日,抹杀反对者,对教团首领绝对崇拜与忠诚等。该教1989年杀害律师坂本堤夫妇,1990年组成奥姆真理党,推举25名候选人参加大选,但全军覆没,后走上极端道路。1994年在长野县实验毒气,并利用毒气杀害不服从的信徒等。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多为年轻人,其中教团的干部大多出身一流大学的理工科。
在90年中期,有关宗教方面的书籍非常畅销,众多信徒购买或赠送也是此类书籍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重要因素。例如1994年创价学会名誉会池田大作的《人间革命》、1995年幸福科学总裁大川隆法的《幸福科学兴国论》及《新太阳之法》、1996年大川隆法的《爱无限》、1997年池田大作的《母亲的诗》、大川隆法的《永远之法》及《理想之国创造论》、1998年池田大作的《新人间革命》第1—3卷、大川隆法的《幸福的革命》及《释迦的真心》等书籍。
“幸福科学”创始人大川隆法从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综合商社工作,退职后在1986年创立该宗教团体,1991年获得宗教法人资格。其基本教义为“探索正确之心”及其具体过程的“幸福原理”,中心思想包括“慈悲”及“布施”基础上的“给予爱”、灵界多元结构基础上“佛性显现”的“悟”、学习佛法之人建设“建设理想之国”等。1995年该宗教团体宣布其信徒超过1000万人。
(1)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291頁。
(2)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232頁。
(3) 小野耕二『日本政治の転換点·新版』、青木書店、1998年、167頁。
(4) 『朝日年鉴』1992年、73頁。
(5)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314頁。
(6) 『每日新闻』1991年4月19日。
(7)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294—295頁。
(8) 小野耕二『日本政治の転換点·新版』、青木書店、1998年、168頁。
(9)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309頁。
(10) 森裕城『日本社会党の研究――路線転換の政治過程』、木铎社2001年、164頁。
(11) 小林良彰「91年統一地方選挙の分析」、『法政論叢』第12号、1992年。
(12) 『読売新聞』1991年4月29日。
(13) 馬場昇『日本社会党50年の盛衰――護憲·九条の党で平和な世界を』、熊本日日新聞情報文化センター、1999年、172頁。
(14) 『朝日新闻』1992年7月27日。
(15) 『朝日年鑑』1993年、74頁。
(16) 藤本一美『増補「解散」の政治学――戦後日本政治史』、第三文明社、2009年、248頁。
(17) 小野耕二『日本政治の転換点·新版』、青木書店、1998年、179頁。
(18) 『每日新闻』1993年8月12日。
(19) 鈴木棟一『永田町大乱·2·政治権力の崩壊』、講談社、1995年、30頁。
(20) 馬場昇『日本社会党50年の盛衰――護憲·九条の党で平和な世界を』、熊本日日新聞情報文化センター、1999年、199頁。
(21) 自民党編『自由民主』1994年第3期。
(22) 鈴木棟一『永田町大乱·2·政治権力の崩壊』、講談社、1995年、170頁。
(23) 馬場昇『日本社会党50年の盛衰――護憲·九条の党で平和な世界を』、熊本日日新聞情報文化センター、1999年、206頁。
(24) 小野耕二『日本政治の転換点·新版』、青木書店、1998年、185頁。
(25) 馬場昇『日本社会党50年の盛衰――護憲·九条の党で平和な世界を』、熊本日日新聞情報文化センター、1999年、207頁。
(26)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266頁。
(27) 御厨貴編『変貌する日本政治――90年代以後“変革の時代”を読みとく』、劲草書房、2009年、222頁。
(28)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转引自朱文晖:《日本:再一次失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9页。
(29) 上川竜之進「金融問題“先送り”の政治行政過程」、『阪大法学』第五五卷第2、5、6号、第五六卷第2、3号、2005—2006年。
(30)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303頁。
(31) 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32) 冈野加穗留、藤本一美編『村山政権とデモクラシーの危機:臨床政治学的分析』、東信堂、2000年、151頁。
(33)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368頁。
(34) 『朝日新闻』1995年6月10日。
(35) 小野耕二『日本政治の転換点·新版』、青木書店、1998年、191頁。
(36)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374頁。
(37)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303頁。
(38) 馬場昇『日本社会党50年の盛衰――護憲·九条の党で平和な世界を』、熊本日日新聞情報文化センター、1999年、230頁。
(39) 藤本一美『増補「解散」の政治学――戦後日本政治史』、第三文明社、2009年、257頁。
(40) 蔡林海、翟锋:《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1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41) 文艺春秋社編『日本の論点’99』、文艺春秋、1998年、287頁。
(42)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決算:1971—1996』、専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386頁。
(43) 小野耕二『日本政治の転換点·新版』、青木書店、1998年、195頁。
(44) 藤本一美『増補「解散」の政治学――戦後日本政治史』、第三文明社、2009年、263頁。
(45)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05頁。
(46)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02頁。
(47) 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59页。
(48) 細谷千博ほか編『日米関係資料集:1945—97』、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1327—1328頁。
(49) 『朝日新闻』1996年12月15、17日。
(50) 朱文晖:《日本:又一次失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51) 蔡林海、翟锋:《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1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52)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07頁。
(53) 朱文晖:《日本:又一次失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54) 文艺春秋社編『日本の論点’99』、文艺春秋、1998年、158頁。
(55) 黄亚南:《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上海世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13页。
(56)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297頁。
(57)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304頁。
(58)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306頁。
(59)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282頁。
(60) 蔡林海、翟锋:《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1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61)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306頁。
(62) 黄亚南:《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上海世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42页。
(63) 『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4月15日。
(64) 蔡林海、翟锋:《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1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65) 西本孝:《在转换的日本经济格局》,载《日本展望》(中文版)1994年第7期。
(66) 『SAPIO』1997年5月14日号、103頁。
(67)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971頁。
(68)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1023頁。
(69)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987頁。
(70) 黄亚南:《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上海世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7页。
(71)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9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