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自主外交
由于能源在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尽管田中政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外交方面十分活跃。除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业绩之外,田中首相还多次出访外国,其主要目标是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实际上,田中首相早在石油危机爆发前就组织经济界人士和原通产省次官两角良彦等官僚,探讨作为资源小国的日本能源自立的方案。 (15) 1973年7月,通产省设置资源能源厅,9月发表了最初的《能源白皮书》。
1973年7月29日,田中首相达到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并提出“世界中的日美关系”。当时美国经济实力受到越南战争的影响,而日本成长为经济大国,两国出现贸易摩擦问题。两次会谈后发表的共同声明中强调“日美两国为世界和平和繁荣在所有可能的领域进行合作”。
9月26日,田中首相到西欧的法国、英国、联邦德国访问,此前日本首相访问过欧洲的是11年前的池田勇人。在27日与法国总理的会谈中,双方就共同进行石油资源的开发事业、共同开发第三国铀矿、缔结日法海运协定等达成协议。在28日与法国总统蓬皮杜的会谈中,双方就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提出的加强发达工业国团结、日本与欧洲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关系、亚洲形势等交换了意见。田中首相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支持基辛格构想,并呼吁日本、美国、欧洲宣布共同原则,法国同意加强日法关系,但对日本加入欧美宣言持否定态度。
9月29日,田中首相到达英国,第二天与希思首相进行正式会谈。双方原则上同意共同开发英国北部的北海油田,但在基辛格构想方面,英国也对宣布“日美欧共同原则”持慎重态度。 (16) 10月3日到达柏林的田中首相第二天与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会谈,勃兰特总理表示“包括日美欧在内的宣言并非必要”,但就合作开发西伯利亚等资源开发问题交换了意见。5日的首脑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公报,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双边交流,设置探讨天然资源、能源供应领域合作可能性的资源共同委员会,日本政府赠送联邦德国3亿日元,以资助联邦德国的大学进行日本研究等。 (17)
结束对西欧各国的访问后,田中首相访问苏联,时隔鸠山首相访问苏联达17年。在10月8日上午进行的第一次会谈中,田中首相强调将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北方四岛归还日本是日苏两国关系的必要,是缔结和平条约的基本前提。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明确苏联对世界和平的看法,两个小时的会谈中,双方基本立场截然不同。下午举行第二次会谈,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指出苏联有丰富的资源,希望以此次首脑会谈为契机签署经济合作协定。田中首相对此保持慎重态度,表示如果民间企业与苏联政府进行协商的西伯利亚开发形成具体计划,日本政府可考虑合作。在其后的两次会谈中,领土问题仍然是主要话题。日本方面主张解决包括领土在内的第二次大战遗留问题后才能缔结日苏和平条约,并得到苏联认可。在随后发表的日苏联合声明中,强调“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问题后缔结和平条约”,在“1974年适当时期进行谈判”,但由于没有出现“领土问题”字样,双方立场无任何接近。
1973年11月18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也召开会议,在宣布的不实施减少供应措施国家名单中没有日本,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对记者表明,“如果日本想得到阿拉伯产油国的正常石油供给,必须与以色列断交” (18) 。受到冲击的日本政府在22日发表官房长官谈话,表示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以色列退出最近占领的土地、公正解决难民问题”的第242号决议,反对武力占领土地,支持以色列退出在1967年战争中占
领的土地,尊重巴勒斯坦的正当权利等。
同年12月10日,三木武夫副首相作为日本政府特使访问中东8个国家,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科威特、卡塔尔、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其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要求各国供给石油,阿拉伯各国对日本的态度比预想的好。特别是在要求日本与以色列断交的沙特阿拉伯,其国王态度十分友好,表示感谢日本友好的立场,尽最大努力满足日本的要求。12月25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科威特召开会议,将日本、菲律宾、比利时作为阿拉伯友好国家,供给必要数量的石油。会后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和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明确表示在1974年1月22日访问日本。 (19)
实际上,此次“石油冲击”并没有影响到日本的石油进口,根据通产省的贸易统计,1973年10—12月的石油进口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3%。因为产油国的步骤并非一致,有些国家对日本减少供应量,有些国家反而对日本增加供应量。尽管如此,由于石油在日本能源供给中的比重1971年为73%,而且1972年以前81%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 (20) 因而日本的能源危机意识提升。
1974年1月,田中首相访问东盟五国,即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其主要目的仍然为资源能源问题。战后日本的对外投资最初面向亚洲,例如1973年,对亚洲的投资约占全部对外投资的28.6%,北美为26.1%,中南美为26.1%。 (21) 许多企业进入东南亚地区,其经营方式与当地文化发生摩擦和冲突。另一方面,大量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地区,资源能源的开发使环境受到破坏等,也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
田中首相首先到菲律宾访问,其后在泰国遇到反日游行队伍。在其
下榻的饭店外,曼谷的市民烧毁日本汽车的模型。田中首相访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后到达印度尼西亚,原计划与同时来访的沙特阿拉伯官员、印度尼西亚官员协商三方合作开发资源能源问题。但因激烈的反日游行队伍包围田中首相住宿的总统官邸,市民烧毁日本汽车并砸毁与丰田汽车合作的企业,田中首相三天之内未能走出总统官邸,会谈未能举行。最后其乘坐直升飞机离开总统官邸,转机回到日本。
田中首相在1974年9月出访墨西哥、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同年10月底又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缅甸访问。在巴西名义上是协商共同开发亚马逊流域,实际上是协商共同利用原子能,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是讨论共同开发原子能问题。
因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1974年的日本经济进一步恶化。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所有产业的成本上升,带动产品价格的上升。1973年12月17日,田中内阁和自民党决定将提高国铁运费和消费者米价的计划延迟半年实施。但仅提高生产者米价而不提高消费者米价,将增加政府的粮食管理特别会计赤字,不提高运费也会使国铁经营恶化,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工会在1974年“春斗”中提出大幅度增加工资的要求,以应付激烈的通货膨胀。结果工资平均增加近3万日元,达到32.9%的增长率,为战后最高。与此同时,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为防止价格下跌而降低开工率。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日本也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下的通货膨胀,通称为“滞胀”。
1973年5月,股票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日经平均跌破5000日元,1974年下降到3355日元。尽管1974年后半期出现物价稳定的征兆,但经济萧条深刻化,倒闭的企业增加。1974年的贸易赤字近2万亿日元,实际经济增长率为-0.8%,工矿业生产指数为-9.7%,民间设备投资为-1.5%,均为战后负增长。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