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及其他
12月26日,安倍晋三自民党、公明党联合政权成立。面对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安倍首相明确表示新内阁是“危机突破内阁”,从内阁成员的人事布局和机构设置来看也显示其对经济复苏的重视。例如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将出任副首相并兼任财务大臣和金融大臣、前自民党政调会长茂木敏充将出任经济产业大臣、自民党现任政调会长甘利明则任经济再生大臣等,新内阁增设日本经济再生本部等重要机构。
安倍首相在2013年元旦发表新年感言,指出日本面临的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缓慢及长期通货紧缩等“危机状况”,提出重建经济、教育及外交的方针,并表示“将为突破危机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拿出切实的‘成果’来”。关于经济再生,安倍首相表示尽快重新启动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大胆的金融政策及促进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等三大战略。具体地说,就是制定大规模的补充预算方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实行无限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求日本银行设定2%的通货膨胀率;推出产业振兴政策,推动民间企业对技术与就业至关重要领域进行投资。为表示推进其政策的决心,安倍首相亲自担任“日本经济再生本部”部长。媒体将其称为“安倍经济学”,实际上是指安倍内阁计划实施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
1月7日,安倍内阁出台总额为13.1万亿日元的2012年度追加预算案,下年度的紧急经济对策预算也高达20万亿日元。该预算案计划在2013年3月底前,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高达5.3万亿日元,具体包括在日本各地区的防灾、减灾,例如桥梁修复和各地学校建筑的防震加固等。同时促进民间融资,包括创设新的政府投资基金,诱导更多民间资金进入尖端科技领域,例如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实际应用、超级计算机“京”的开发,甚至包括日本周边海域稀土资源探测船的建造等。
1月29日,临时内阁会议决定2013年度政府预算案。一般会计预算总额为92.61万亿日元,与上一年度相比,最初预算减少3000亿日元。在财政收入方面,新发行国债比上一年度减少3.1%,控制在42.85万亿日元,预计税收增加1.8%,达到43.1万亿日元,新发国债超过税收的“异常状况”有所缓解。该预算案带有浓重的“安倍色彩”。首先,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比上一年度增加16%,加上2012年度补充预算中的公共事业相关费用4.7万亿日元,达10万亿日元,用于支援弱势群体的生活辅助费三年内削减740亿日元。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加大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不仅是自民党的一贯做法,也反映了安倍政权摆脱通货紧缩的决心;其次,与上一年度相比军费增加400亿日元,是日本时隔11年再次增加军费,体现了安倍政权的鹰派色彩。另外,农林水产部门的相关预算额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5.7%,达22976亿日元。安倍首相提倡“振兴农林渔产业”,三大重点是扩大农产品出口和经营多元化、完善农业、稳定经营所得,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参加TPP谈判争取农民的支持。
所谓大胆的金融政策是树立通货膨胀预期,压低汇率调整供需缺口,也就是通过量化宽松措施抑制日元升值,提高股市价格,改善企业收益,增加设备投资和就业人员,提高收入基础上扩大消费,促使物价上升,摆脱长期的通货紧缩。在安倍政权的压力下,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日本央行在1月22日与政府发表有关摆脱通货紧缩和防止日元升值的共同声明,首次明确引入2%的通胀目标,同时决定自2014年起实施每月定期购入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政策。
其后,在安倍政权的压力下,作风传统保守的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提前退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积极推行者黑田东彦继任,并表示正在考虑推出一项新的方案,旨在实现2%的通胀目标。其一系列措施包括提前启动无限资产购买计划、延长国债期限、扩大国债规模及制定新的资产负债目标等,同时用基础货币量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的主体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2014年底达到270万亿日元。
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安倍政权计划在能源、环境、医疗、健康等成长领域实施大胆的规制缓和,争取名义GDP增长率达到3%以上,在继续推进“贸易立国”的同时,实现“产业投资立国”战略模式,推动海外投资收益回流日本,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具体措施上采取降低企业法人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提供补贴、完善社会基础设施等政策。在贸易方面,积极推进EPA(经济合作协定)、FTA(自由贸易协定)、TPP谈判等。
尽管安倍的上述经济政策在民主党政权时期也曾加以实施,但还是有所不同。首先民主党注重民生,发放各种生活补贴等,自民党则重视产业、企业、社会基础设施等;其次是民主党强调政治家主导决策过程甚至政治过程,自民党则恢复传统的重视官僚以及官僚主导的模式;另外民主党社会经济政策面面俱到、顾及各个领域和阶层,自民党则集中财政进行大规模投资。重要的是,安倍政权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出现效果,日经平均股票指数从2012年12月中旬的9000多点上升到2013年3月的12000多点,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也从1美元兑换78日元贬到1美元兑换96美元,各大汽车厂家纷纷上调盈利估值。另外由于消费者对日本经济复兴充满希望,所以珠宝首饰等奢侈品以及衣服的销售状况非常好,3月日本全国商场的销售额同比呈上涨态势,244家商场销售总额为5447亿日元,同比增长3.9%,已连续3个月呈同比增长态势。
但从长期来看,安倍经济政策则有较大隐患,首先将导致财政状况恶化。根据2013年2月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国债等日本政府债务规模达997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如果加上2012年度补充预算案新发国债额,到2013年3月底,日本政府借债达到1016万亿日元;其次,日元贬值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对出口产业带来利益,但增加了进口产业的负担。2013年1月日本出口额为4.7992万亿日元,进口额为6.4286万亿日元,出现1.6294万亿日元的贸易赤字,创自1979年以来单月贸易逆差最高纪录。其主要原因有能源进口居高不下和日元贬值导致进口成本增加。由于日本核电站停运将长期化,日本对外能源需求增大的基本格局短时期内难以改变。2013年进口天然气将高达9141万吨,1月用于发电的天然气进口量上升了11.4%,由于日元贬值,进口价格相应上涨了11%左右。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负面影响,有可能引发全球货币竞相贬值并助推新一轮贸易战。除此之外,安倍经济政策能否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也存在疑问,也有可能引发长期利率上升、物价上涨而收入未增的局面。
除经济方面的改革外,安倍政权的最大政治目标是推动日本“摆脱战后体制”,具体包括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实现集体自卫权甚至创建国防军等。安倍首相是积极的修宪者,在上次执政时已经推动国会通过了为修宪做准备的《国民投票法》。在2013年国会开幕后在国会答辩中,安倍首相表示考虑修订关乎宪法修改内容的宪法第96条,为今后进一步修宪“打好基础”。该条是日本宪法第9章“修订”中的唯一条款,规定修宪必须分别获得参众两院总议员数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方可由国会向国民提出修宪议案,议案必须得到国民认可。国民认可要经过专门的国民投票或者在国会选举中进行国民投票,并得到过半数赞成。在2月1日的参议院全体会议上,安倍表示有意通过修宪组建国防军。安倍首相2月8日出席在首相官邸召开的旨在修改宪法、解释以实现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首次专家会议。2月15日出席自民党宪法修正推进总部会议,并表示将修宪定位为“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表现出其在任期内实现修宪的强烈意愿。安倍首相4月15日接受《读卖新闻》的专访,透露了修改宪法的“日程表”,即在夏季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获胜,为修改宪法确保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着手推进易于得到广泛支持的宪法第96条的修改工作;在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上改变宪法解释等。
在外交政策方面,安倍表示将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基础上,“结合边境岛屿的实际情况振兴当地经济、加强管理,并强化警备”,即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同时抗衡邻国。尽管美国婉言拒绝了安倍首相1月份访美的请求,但在2月下旬终于实现访美并再次得到美国对日防卫义务、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的承诺。在对华关系上,虽然安倍首相经常提及中日关系对日本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维护良好的日中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并委托访华的公明党代表带给中国最高领导人一封亲笔信,希望通过政治对话向改善两国关系迈出第一步,但在引起两国关系紧张的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表示在该问题上“没有任何交涉的余地”。在视察驻扎在日本南部的自卫队时表示存在争议的岛屿面临日益加大的威胁,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些岛屿。
与此同时,安倍首相及内阁成员频繁出访中国周边国家,甚至表示“通过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以及越南等战略性的重要国家构建信赖关系,日中关系也会有新的进展”。安倍政权成立后不久,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免除缅甸拖欠的债务,并承诺在3月底之前再提供500亿日元的贷款等。接着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及文莱,其后安倍首相亲自访问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三国,在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会谈后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崛起的中国在经济方面毫无疑问是对日本有利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也是重要的。强调日本应强化和以东盟为首的近邻诸国之间的关系是日本的国家利益,也将促进地区的安定和发展。3月底,安倍首相访问蒙古,强调发展双边“战略伙伴关系”。4月底,安倍首相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俄罗斯,推动以经济合作为中心的双边合作。
另一方面,安倍在历史问题上不断刺激邻国。早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就表示将全面重新考虑“反省历史的三大谈话”,即1982年的“宫泽谈话”提出教科书内容不刺激邻国、1993年的“河野谈话”就强征日军慰安妇道歉、1995年的“村山谈话”则是对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道歉。虽然安倍首相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但他为内阁成员参拜行为辩护说“对为国家而失去生命的英灵表达尊崇,这是正常的事,无论受到怎样的威胁,都不能屈服,要确保这样的自由”;在侵略历史问题上认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乃至国际上都没有定论,这属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看待这个问题的是哪一方”。这些言论引起近邻国家的强烈抗议及国际社会的批判,导致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取消访日计划,甚至美国政府也通过外交渠道就其言论向日方传达美方忧虑,敦促日方与邻国处好关系。
也许安倍首相积极推进改革及对外的强硬姿态得到选民的支持,因而其内阁支持率罕见地不断上升。成立之初内阁支持率为62.0%,一个月后升至66.7%,四个月后进一步升至72.1%。在经济社会发展“失去的20年”之后,日本国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率领这个国家走出困境,安倍政权的强势态势似乎迎合了这种情绪,不断上升的内阁支持率好像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全球化时代下民族主义式的各种政策能否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概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1) 金熙德主编:《日本:2006》,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0页。
(2) 金熙德主编:《日本:200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3) 同上书,第260页。
(4) 『読売新聞』2009年2月17日。
(5)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6)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325页。
(7) 『毎日新聞』2007年11月2日。
(8)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9) 『朝日新聞』2009年12月21日。
(10)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1)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12) 江瑞平:《当前日本经济形势与中日经贸关系》,载《日本学刊》2013年第2期,第59页。
(13) 『日本経済新聞』2009年9月25日。
(14) 金熙德主编:《日本:200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
(15) 内閣府『少子化社会白書』、佐伯印刷株式会社、2008、35頁。
(16) 内閣府『少子化社会白書』、佐伯印刷株式会社、2008、68頁。
(17)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18) 内閣府『少子化社会白書』、佐伯印刷株式会社、2008、20—21頁。
(19)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332页。
(20) 李薇主编:《日本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2页。
(21) 同上书,第380—381页。
(22) 『朝日新聞』2006年10月7日。
(23) 高橋均「鳩山政権と労働組合」、『マスコミ市民』2010年6月、497号;「2009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賃金·労務通信』2010年1月。
(24) 御厨貴編『変貌する日本政治――90年代以後「変革の時代」を読みとく』、劲草書房、2009年、23—24頁。
(25) 露口貴史「衆院選アンケートから見る組合員の政治意識と今後の課題」、『電機連合NAVI』No29、2010年1、2月号。
(26) 井田正道『変革期における政権と世論』、北树出版、2010年、88—89頁。
(27) 「民主党政権で変わる農協経営」、『金融ビジネス』2010年Winter。
(28) 都留重人:《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29) 白川一郎『規制緩和の経済学』、宝石社、1996年、5頁。
(30) 『読売新聞』2010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