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的形成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并非在实体经济发展上的股票及土地等价格异常上升,导致投机过热的经济状态。日本泡沫经济出现的外部原因是美国压力下包括证券化、国际化在内的金融自由化以及日元大幅度升值下的低利率政策。早在80年代初,美国政府就认为应通过调整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来解决日美贸易严重不平衡问题,为此强烈要求日本实施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从1982年到1984年,日美两国代表组成的“日元美元委员会”召开过三次会议,并在1984年5月提出报告书,强调日本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外国金融机构对日本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准入、海外日元交易市场投资与银行市场的发展、直接投资等,并带有尽快具体实施金融自由化的时间表。 (57)
1984年,大藏省接受“日元美元委员会”的建议,开始采取存款利率自由化措施,并在1985年建立了通过证券筹措资金的市场联动型定期存款(MMC)及利率联动型可转让存款证书(CD),不能从CD得到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可通过证券公司买卖中期国债基金,从而得到自己希望的新金融产品。同时批准外国银行可以参与日本的信托业务,取消了外汇资金转换为日元的限制,将参与证券市场的外国公司从3个增加到16个。1986年日本政府修改《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和《外汇管理令》,并设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允许181家外国外汇银行参加该市场外国居民。1987年5月,日本金融机构也可以直接参加海外的离岸金融市场。1988年,日本政府进一步修改《证券交易法》和《金融期货交易法》,完善了买卖选择权交易体制。 (58)
“广场协议”后日元急速升值,1986年初突破1美元兑换200日元的关口,日本经济出现日元升值下的萧条现象。日本政府在增加公共投资的同时,将官定利率从5%下降到4.5%,3月再次降低到4%,4月降低到3.5%。日元继续急速升值,同年8月1美元兑换152日元,11月日本银行将官定利率进一步降到3%,1987年2月降到2.5%。1988年1月,1美元兑换121日元,日本币值比“广场协议”前正好增加两倍。1988年,联邦德国和美国提高官定利率,只有日本仍然采取金融宽松政策,金融自由化基础上的日本资金回流,导致货币供应量“流动性过剩”,直接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出现。
图6-2 日元汇率变化
泡沫经济出现的内部原因实际上也是在美国压力下,中曾根政权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其中包括大规模增加公共投资、刺激民间活力、开发土地大型计划等。中曾根政权按照每届政府均有经济发展计划的惯例,在1983年8月发表了《80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与指针(1983—1990年度)》,同年10月设置“国有土地等有效利用本部”,1984年9月在“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中设置“民间活力推进方策研究会”。1985年7月,自民党发表“在公共事业中导入民间活力特别调查会”报告。1986年5月,政府制定了《民间活力特别措施法(关于在活用民间事业者能力基础上推动完善特地设施的临时措施法)》,同时制定《横跨东京湾道路建设特别措施法》,并将这一年称为“民活元年”。1987年制定《社会资本完善法》,规定可以将出售电信电话公司股票的收入灵活运用在事业支出上。另外修改《开发银行法》,设置许多第三部门,对大型民间活力项目等事业进行投资。
80年代上半期为健全财政而实施紧缩型预算,其规模大体上保持在50万亿日元,但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后,1987年度政府预算规模为62万亿日元,1988年为66万亿日元,1989年为73万亿日元,1990年为77万亿日元,五年时间增加1.5倍。另在1985年10月,追加3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作为内需扩大对策;1986年10月,追加3.636万亿日元补充预算作为综合经济政策;1987年5月,追加5万亿日元作为紧急经济对策。 (59)
1987年6月,日本实施《综合休养娱乐地域整备法》(所谓“修养娱乐地法”),作为刺激民间活力、扩大内需、振兴地方的对策。民间或自治体组织第三部门事实开发事业,政府给予税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待遇,并允许地方自治体为此发行公债。各地以“特定民间设施”的名义建设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游艇基地、修养娱乐公寓等,同时建设下水道、公园、码头等配套设施。地方自治体出资25%的第三部门大约有4000个,计划从1987年开始的10年间,开发600万公顷的特定地区,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6%。 (60) 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不仅负债累累,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很大破坏。
代表性的大型建设项目有1983年开始施工的横滨国际文化城市“港口未来21”,占地186公顷,就业人口19万人。1984年成立的“关西国际机场股份公司”,全部事业费为1.5万亿日元,借款1万亿日元,仅利息就为580亿日元;1986年12月制定的“东京湾临海副都心”开发基本构想,人工造地450公顷,建设每天容纳45万人的写字楼,全部事业费为8万亿日元等。1983年4月,千叶县浦安市的“东京迪斯尼公园”开始营业,同年7月长崎的“荷兰村”也开始接待游客。“东京迪斯尼公园”开业第一年就有1 000万游客涌入,受其影响,日本掀起建设“主题公园热”,政府仅在1988—1989年批准了17个各地建设主题公园的计划。
1987年6月,政府决定《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根据国际性城市分工以适应后工业社会金融、信息国际化时代的思路,形成以东京为中心的交流网络,促进“多级分散型国土开发”。为此在1988年制定《多级分散型国土形成促进法》,其后陆续制定了《特定商业集中法》《地方据点城市整备法》等。这些法律与上述《综合休养娱乐地域整备法》的实施将日本30%的国土列入开发计划中, (61) 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土地价格的飞速上涨。
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萧条很快在1986年11月结束,尽管当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2.6%,但1987年上升到4.3%,1988年为6.2%,1989年为5%,1990年为5.1%,经济景气持续53个月。民间设备投资在此次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作用,1987年的民间设备投资仅为4.5%,1988年上升到13.9%,1989年为15.1%,1990年为13.3%。特别是住宅建设在1987年达到26.3%。消费需求在国民总支出中仅为58%,对扩大内需的贡献度变化不大。因日元大幅升值以及经济景气,在80年代末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日本政府放松对外国研修生及语言学校留学生的限制,大批亚洲各国劳动者进入日本,其中也有持短期旅游签证逾期不归的“非法逗留”“非法工作”者,多从事建筑、金属加工等通称“肮脏、沉重、危险”的三K职业。1982年发觉的非法就业者为2000人,到1990年达到3万人,但未发觉的非法就业者1988年为5万人,1990年达到10万人。 (62)
日元大幅升值也推动了日本的对外投资。1980年日本对外投资额为47亿美元,同年累计总额为36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为126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的34.5%。1985年对外投资额为122亿美元,其后迅速增长,最高的1989年达到675亿美元,累计总额也达到3108亿美元。其中对美投资最高,约占对外投资的一半,1987年为147亿美元,1988年为217亿美元,1989年为325亿美元。其次是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80年代上半期对外投资主要是为解决贸易摩擦的当地生产,多以电机、汽车产业为主。
“广场协议”后,日本不仅对外投资急剧增加,而且对股票等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的投资增加非常显著。日本对外证券投资总额在1985年为589亿美元,到1989年增加1132亿美元。其中持有外国有价证券余额1985年为4.7万亿日元,1989年达到17.8万亿日元。 (63) 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不动产投资只有18.6亿美元,仅占其对美投资总额的9.8%;1986年一年内增长3倍,达到75.3亿美元,占当年直接投资总额的28%;1987年不动产投资增加70%,达到127.7亿美元,占直接投资总额的41.2%;1988年进一步增长30%,达166亿美元,而且当年日本还在美国购买了13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和股票。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归日本所有。在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落到日本人手里。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是来自日本,而且投资的对象集中在不动产方面,从大饭店、高级住宅到一户20万美元的普通别墅,都是日本购买的对象。
在一系列的交易中,最著名的是三菱地产公司以1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的美国象征——洛克菲勒中心,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电器产业以75亿美元收购环球电影公司的控股公司MCA等。面对日本金融资本的大肆进攻,一些美国报刊称之为“经济珍珠港”,“没有军队的日本已经获得了他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企图得到的东西——共荣圈”,美国人痛心地大声疾呼,“美利坚被推上了拍卖台”,“日本人有朝一日会成为硅谷和华尔街的雇主”。
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以利用当地廉价、素质高的劳动力为目的,1984年超过100亿美元,1989年为824亿美元,1990年为705亿美元。在1986—1989年的三年间,从地区上看日本的对外投资,欧洲共同体占28%,美国占17%,东盟各国占24%,东亚新兴工业地区占12%等。 (64)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对美投资多倾向于非制造业部门,但对亚洲的投资多为制造业。
泡沫经济主要体现在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的暴涨上。战后日本曾三次地价暴涨,第一次是在池田勇人内阁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60年代,全日本地价平均上涨幅40%。第二次是田中角荣内阁实施“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的70年代,全日本地价平均上涨36%。1985年国土厅发表解决东京写字楼不足的“首都改造计划”,配合日元升值等因素,地价开始飞速上涨。1987年日本六大城市地价比前一年增长28.8%,1990年为30%。1985—1990年,六大城市地价上涨3倍,全日本平均1.5倍。1985年,日本全部土地价格为1000万亿日元,国土为日本25倍的美国仅为850万亿日元。1990年,日本全部土地价格2400万亿日元,按照当时汇率美国为700万亿日元,日本单位土地面积的价格是美国的90倍。
日本政府不仅在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坚持2.5%的超低利率政策而且鼓励各家银行扩大贷款额,甚至再三批评北海道的民间北洋银行贷款不积极。为推动“农协”系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不动产业,大藏省不惜与“农协”的主管部门达成保障“农协”系统金融机构回收贷款资金的协议。1985年,城市银行对不动产业的贷款余额为8万亿日元,到1990年达到20万亿日元。1990年东京50家不动产公司借款总额为14万亿日元,是5年前的3.3倍。 (65)
另一方面,从1986年开始,以前年均10%增长率的股价以年均40%的速度上涨。日经平均股价1985年为1万日元上下,1986年4月上涨到1.5万日元,1987年2月突破2万日元,秋季受纽约“黑色星期一”股价暴跌的影响稍有下降,但在1988年2月上涨到2.5万日元,1989年1月突破3万日元,同年年底达到最高的38915日元,5年时间股票平均价格增加4倍。股票价格暴涨除税收优惠政策、美国高利率政策使资金流向日本等原因外,政府有意制造股票市场泡沫以筹措资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86年11月报,政府首次出售日本电信电话公司股票,预售165万股,订购者1058万人。股票面额5万日元,标价73万日元,卖出价达到120万日元,上市后竟然升到318万日元。 (66) 第二次政府以单价255万日元的价格出售195万股,第三次政府以单价190万日元的价格出售150万股。三次出售政府获得10.1827万亿日元的收入,大大减轻财政负担,1990年得以停止发行赤字国债。 (67)
表6-1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日本经济泡沫化
(万亿日元)
资料来源:日本评论社:《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