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社会意识

三、 社会意识

1999年—2006年,日本经济社会尽管处在急速的变化之中,日本人仍然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怀念那种勤奋工作的精神。其代表性的受欢迎文艺作品有1999年乙武洋匡的自传《五体不满足》、1999年的电影《铁道员》、2000年大平光代的《所以,你也要活下去》以及2001年的动画片《千与千寻》等。

《五体不满足》的作者乙匡武洋1976年出生在东京都,先天性缺少四肢,移动时依靠电动轮椅,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参加社区活动,NHK电视台采访并播放了其活动,从而获得讲述残疾人奋发向上故事的执笔机会。在作品中,乙匡五洋的乐观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其不屈的个性和喜爱的话“残疾造成不便,但不是不幸”更是打动了无数读者。该书发行后7个月销售380万册,到2007年累计销售550万册,为普通图书发行数量的第三位。 (63)

电影《铁道员》根据同年畅销小说改编,作者为池田次郎。作品描述北海道一个铁路小站站长终生兢兢业业工作,甚至女儿、妻子去世也未离开工作岗位,最后在铁路废线日倒在大雪飞舞的站台上。包括《铁道员》在内的短篇小说集为1999年第九位畅销书,总计发行140万部,获得第16届日本冒险小说协会大奖特别奖、第117届直木奖。电影由降旗康男导演、高仓健主演,获得20.5亿日元的票房,并获得199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0年第23届日本学院奖的最佳作品奖、最佳男演员奖等主要奖项。

大平光代的前半生自传《所以,你也要活下去》讲述自己中学时代遭遇同学的歧视和欺负,自暴自弃地参加黑社会,后告别放荡生活进入大学,并通过最难的司法考试,29岁时成为律师。由于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欺负事件、越来越多的拒绝上学儿童、课堂混乱以至于无法上课等现象,因此,该书出版当年发行量就超过200万册,成为2000年十大畅销书之首。

宫崎骏的动画片《千与千寻》讲述一个名为荻野千寻的10岁普通女孩与父母前往新家途中迷入森林,穿过奇妙的隧道后父母因贪吃食物变成猪。千寻为救父母到汤屋打工,经营者汤婆婆称其为“千”。千寻在朋友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生命力”,拯救了父母。该动画片获得304亿日元的票房,观众达到2300万人,为日本电影的最高记录。2003年在电视播放后也获得46.9%的破纪录收视率,并在国内外获得一系列大奖,其中包括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日本电影大奖等。

其次,自由主义式结构改革的结果使以集团主义为突出特征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传统社会组织原理及其体系遭到破坏,日本“一亿中流”式的社会是否开始崩溃,甚至是否存在过“一亿中流”社会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2000年佐藤俊树出版《不平等社会日本》,认为不同世代之间的移动存在封闭性,即社会阶层固定化。也就是说,过去日本人普遍相信通过努力取得好的学历就可以进入上层的“总中流社会”,但现在变为各自界限分明的“不平等社会”;针对佐藤的观点,盛山和夫并不否认阶层自我再生产的机制,但认为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数据。盛山同时指出,关心“中流崩溃”的人大多是大学毕业工薪阶层,“竞争化”“市场化”正是针对这些得到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保护的人群。高中毕业者及女性过去一直处在竞争之中,应在大学毕业工薪阶层中引入竞争原理,由此打破精英阶层的封闭性状态。另外大竹文雄认为所谓的“中流崩溃”是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中高年龄层次者膨胀所致,在日本,就业初的工资差距较小,年龄越高差别越大,21世纪初正是战后初期生育高峰的一代,他们之间的收入差别较大,因而看起来是不平等社会。 (64)

2005年,进行市场调查、商品策划的三浦展从家庭、城市问题角度撰写、出版了译本名为《下(底)流社会》的书,认为当代年轻人面临就业困难,好不容易工作后又经常加班到深夜,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与压力,许多人甘心做散漫的低收入者,即保持温饱即可的中流阶层下游群体。该书发行后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发行量超过80万册的畅销书。

实际上,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日本年轻人既不学习,也不就业,喜欢待在自己的房间内,通过电脑、电视消磨时光,很少与人交往,这样的“御宅族”高达百万人以上,成为较大的社会性问题。

在激烈的改革中,如何保持个人的社会能力以及国家的品格也是日本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2003年,解剖学专家养老孟司出版《傻瓜的围墙》一书,半年时间销售247万册,成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首,书名也成为当年的流行语。在2004年,该书仍然保持十大畅销书第三位。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传统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在自己身边竖起一道无形的高墙。即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堵‘傻瓜的围墙’,使人在无形之中拒绝接受那些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意见和信息,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005年11月,御茶水女子大学的数学教授藤原正彦出版《国家的品格》,到2006年5月共发行265万册,名列畅销书榜首。“品格”不仅成为当年的流行语,而且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品格的书。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批判了美国的“理论万能主义”,完全否定全球化趋势,强调本国的传统及审美意识,主张作为世界唯一的“情绪与形态”之国的日本恢复“国家的品格”。

尽管自由主义改革使日本的群体社会向个体社会过渡,但日本人改变集团主义价值观尚需较长的时间,例如伊拉克人质事件、活力门公司事件、村上基金事件等。2004年4月8日,在伊拉克从事国际志愿活动的数名日本人被伊拉克武装势力扣留为人质,要求日本政府从伊拉克撤出自卫队。人质的家属赶到东京,要求政府答应绑架者的要求。但政府没有屈从其要求,在当地神职人员的斡旋下,8天后人质得到安全释放。当这些国际志愿者表示继续在伊拉克进行志愿活动时,包括小泉纯一郎首相在内政府高级官员表示政府劝告国民不要冒险去伊拉克,人质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报纸和《新潮》《文春》等周刊杂志也严厉批判这些人质及其家属,甚至将他们看作罪犯。据《读卖新闻》的舆论调查,有74%的人支持政府对人质的态度。但正如经济学家浅田彰所指出的那样,社会舆论迫使人质及其家属不得不到处低头道歉,正是传统日本“村”社会,即群体社会的典型体现。

堀江贵文1972年出生在九州工薪家庭,东京大学毕业后创立网络公司,为大企业制作主页和管理经营,发展迅速,2002年获得活力门公司的经营权。其后积极参与购买专业棒球队、足球队、赛马等,引起社会的注目。他2005年购买日本电视35%的股票,同年参加大选失败。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期,活力门公司成功上市,但很快遭遇网络泡沫崩溃,迫使其改变经营战略,通过炒高公司的股票进行大规模、多业种的企业收购,反过来推动公司的股价继续上升。尽管以股价市值评价公司价值的美国会计制度已经引进日本,但尚未被企业社会完全认同。活力门公司只好按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日本传统会计习惯填写盈亏数字,这种习惯难以体现股价数字,因而违规调整财务表数字。2006年初,东京地方检察机关以虚假记录有价证券报告书嫌疑逮捕堀江并加以起诉,后判有罪。

另外一位经济风云人物村上世彰,1959年出生在大阪的经营家庭,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通产省工作。1999年退职创立“村上基金”,投资日本企业。获得一定的股权比例后,他插手企业的经营事务,要求获得更多的红利,甚至更换经营者以及经营方式。2004年,他参与收购日本电视的股票,2006年东京地方检察机关以违反证券交易法嫌疑,即内部交易逮捕并起诉村上,后判有罪,并追缴金额11亿日元。因内部交易判处有期徒刑十分罕见,因而部分舆论认为法官是从惩罚利益至上主义的立场作出判决,反映司法界十分缺乏理解金融证券原理、机制的人员。实际上在日本,年功序列以及重视制造业的传统意识依然较强,年纪很轻却成为大富翁并从事难以看清的网络、金融通常不会为人接受,堀江贵文、村上世彰的遭遇显示了改革的困难性。

(1)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10頁。

(2) 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3)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11頁。

(4)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13頁。

(5) 『朝日新闻』1998年11月26日。

(6) 刘世龙:《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99页。

(7)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16頁。

(8) 藤本一美『増補「解散」の政治学――戦後日本政治史』、第三文明社、2009年、271頁。

(9)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17頁。

(10) 北村公彦ほか編『現代日本政党史録·第5巻·55年体制以降の政党政治』、第一法规株式会社、2004年、86頁。

(11)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21頁。

(12) 『日本経済新聞』2000年9月22日。

(13) 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4)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24頁。

(15)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284頁。

(16) 饭岛勲『小泉官邸秘录』、日本経済新聞社、2006年、67頁。

(17)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30頁。

(18)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34頁。

(19)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69—70頁。

(20)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36頁。

(21) 饭岛勲『小泉官邸秘录』、日本経済新聞社、2006年、21頁。

(22) 冈本和夫編『失われた10年を超えて·2·小泉改革への時代』、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95頁。

(23) 『日本経済新聞』2005年6月16日。

(24) 东田亲司『現代行政と行政改革:改革の要点と運用の実際(新版)』、芦書房、2004年、115—118頁。

(25)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60頁。

(26) 『日本経済新聞』2003年12月22日。

(27)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90頁。

(28) 『朝日新聞』2004年12月4日。

(29)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135頁。

(30) 大嶽秀夫『小泉純一郎ポピュリズムの研究――その戦略と手法』、東洋経済新报社、2006年、172頁。

(31)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138頁。

(32)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154頁。

(33) 浅川博忠『小泉純一郎とは何者だったのか』、講談社、2006年、126頁。

(34) 内山融『小泉政権――「パトスの首相」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146—147頁。

(35) 冈本和夫編『失われた10年を超えて·2·小泉改革への時代』、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373頁。

(36) 浅川博忠『小泉純一郎とは何者だったのか』、講談社、2006年、156—157頁。

(37) 村公彦等編『現代日本政党史録·第6巻·総括と展望――政党の将来像』、第一法规株式会社、2004年、217頁。

(38) 伊藤惇夫『政党崩壊――永田町の失われた十年』、新潮新書、2003年、164頁。

(39) 読売新聞社東京本社世論調査部『二大政党時代のあけぼの:平成の政治と選挙』、木铎社、2004年、131頁。

(40) 村公彦等編『現代日本政党史録·第6巻·総括と展望――政党の将来像』、第一法规株式会社、2004年、217頁。

(41) 村公彦等编:『現代日本政党史録·第6巻·総括と展望――政党の将来像』、第一法规株式会社、2004年、206頁。

(42) 冈本和夫編『失われた10年を超えて·2·小泉改革への時代』、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96—97頁。

(43) 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44) 『日本経済新聞』2004年1月27日。

(45) 《东方早报》2007年4月27日。

(46) 松原聪『図解雑学:日本経済のしくみ』、ナツメ社、2008年、218頁。

(47) 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48) 蔡林海、翟锋:《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1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49) 森一夫『中村邦夫:「幸之助神話」を壊した男』、日本経済新聞社、2005年、18—19、23頁。

(50) 荒川章二『全集·日本歴史·第十六巻·豊かへの渇望』、小学館、2009年、338頁。

(51) 松原聪『図解雑学:日本経済のしくみ』、ナツメ社、2008年、45頁。

(52)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293頁。

(53) 荒川章二『全集·日本歴史·第十六巻·豊かへの渇望』、小学館、2009年、338頁。

(54) 荒川章二『全集·日本歴史·第十六巻·豊かへの渇望』、小学館、2009年、354頁。

(55)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258—259頁。

(56) 丰秀一『国民投票:憲法を変える?変えない?』、岩波書店、2007年、15—16頁。

(57) 『読売新聞』2008年4月8日。

(58) 丰秀一『国民投票:憲法を変える?変えない?』、岩波書店、2007年、46頁。

(59)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300—301頁。

(60) 大门正克『昭和史論争を問うーー歴史を叙述することの可能性』、日本経済評論社、2006年、4頁。

(61) 中村政则:《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62)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276—277頁。

(63) 黄亚南:《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上海世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32页。

(64) 高原基彰『現代日本の転機:「自由」と「安定」のジレンマ』、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9年、228—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