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灾人祸
为在2009年8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民主党提出许多投选民所好的政策,使该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一下子从115席跃进到308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等到民主党上台编制新年度政府预算时才发觉亏空太大,政府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通常的支出,仅是儿童补贴一年就要增加支出2.3万亿日元,高中教育免费需要0.5万亿日元,高速道路免费减少0.6万亿日元,废除汽油税暂定税率减少2.5万亿日元,几项相加为7万亿日元。为寻找新财源,在“行政刷新会议”的指导下,按照事业类型分为四个小组,发动人多势众的年轻民主党议员追查官僚的小金库,并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声势浩大的追查活动仅获得1.7万亿日元的新财源,离民主党3万亿日元的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焦头烂额的鸠山首相不得不接受小泽一郎提出的修改竞选公约,即暂缓废除汽油税暂定税率以及高速公路免费等要求,直到12月25日才编制了2010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一般会计支出达到历史最高规模的92.3万亿日元,但因经济萧条,税收比原来估计的减少9万亿日元,仅为37万亿日元,只好发行破记录的44.3万亿国债。结果财政支出的48%依靠发行国债,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自治体的长期债务合计达到862万亿日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8倍。
在外需扩大和超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的日本经济形势逐渐好转。日本财务省2009年12月21日公布的同年11月贸易统计数据显示,贸易顺差为3739亿日元,连续10个月保持盈余。由于汽车出口回升,对美贸易盈余同比增长10.6%,达到4045亿日元,自2007年8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11月日本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出口额为26978亿日元,同比增长4.7%,实现了14个月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对华出口增长7.8%,也是近14个月来的首次同比增长。
尽管如此,11月27日日元汇率突破84日元兑换1美元,创下14年以来的最高点,出口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12月公布了大企业年终奖统计结果,平均比上一年减少15.01%,为1959年以来跌幅最大的一次。官方公布的商品出厂价格指数在11月环比下降4.9%,已经连续11月下降。从日本百货商店公布的11月总销售额来看,百货商店总销售额连续第12年同比下降,而且2009年成为1985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国内需求严重萎缩。
民主党政权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其竞选公约重视消费者的程度超过重视生产者,增加财政的途径也是注重“节流”而忽略“开源”。直到编制新年度预算时鸠山首相仍然强调改善生活条件,“守护生命”“财政从制造钢筋混凝土转化到为人服务”。在日元急速升值后,出口产业受到较大压力,被迫减产或裁员,失业率上升到5.7%,新毕业者就业机会也急剧降低。12月8日,鸠山首相在内阁会议上宣布,实施一项总额为24.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的影响,避免经济恶化。同时编制包括这项经济刺激计划在内的2009年度第二次补充预算方案,连同2010年度预算一道提交2010年1月18日召集的通常国会审议。
大规模发行国债以及大幅度减少公共事业开支增加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经济进一步恶化的担心。实际上,在政府财政如此危机的状况下,增加税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读卖新闻社在11月12日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有61%的人认为应提高消费税以维持社会保障制度,反对的人仅为37%,而且支持提高消费税的人比7月调查时提高了14个%。另外,尽管鸠山首相为未能实现废除汽油税暂定税率的竞选公约而向国民道歉,但有13.0%的人对维持暂定税率“给予好评”,另外有38.1%的人“给予一定程度好评”,两者相加超过半数。
尽管降幅明显收窄,但2009年度实际GDP增长率仍为-2.4%。进入2010年后,前三个季度连续保持正增长,处在缓慢复苏状态,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元急剧升值,迫使2010年6月上台的菅直人首相立即将摆脱通货紧缩作为主要经济战略目标,努力阻止物价持续下跌。9月10日,菅内阁提出《为实现新增长战略的三阶段式经济对策》,即第一阶段针对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状态,制定积极有效的紧急经济政策;第二阶段是根据景气动向采取机动的对策;第三阶段是从2011年起实施新增长战略。在不同阶段分别制定相应对策并投入较多的公共资金,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推动GDP的增长,以期在2011年底全面实现经济增长。
2011年3月11日14时26分,日本东北外海发生9.0级地震,引发巨大的海啸,导致561平方公里地区遭遇洪水。另外,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严重的核泄露。3月11—15日,该电站4个机组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爆炸,周边的紧急撤离半径从3公里扩大到30公里。在这场战后最大的灾难中,15854人死亡,3155人失踪,34余万人避难转移,38多万建筑物损毁,直接财产损失16.9万亿日元,分别相当于日本2011年实际GDP的3.3%和名义GDP的3.6%。 (10)
强烈地震、巨大海啸以及核泄露导致日本国内供应链条断裂、电力供应紧张、核污染阴云笼罩,工农产业、旅游服务业均受到冲击,尤其汽车和半导体电子产业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2011年3月全国工矿业生产指数环比下降15.5%,是195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从不同地区来看,东北灾区下降幅度最大为35%,关东地区下降18.6%,东海地区下降20.3%,九州地区下降9.6%。灾区以外的地区出现生产下降,显然是产业供应链条断裂造成。由于生产的减少直接导致出口的减少,4月出口额同比下降12.5%,相反因核电站事故,进口石油及天然气等火力发电能源增加,导致进口增长8.9%,结果出现4638亿日元的贸易逆差,5月也出现8537亿日元的贸易逆差。此次大地震损失最大的是运输机械产业,生产指数骤然下降46.4%。由于日本汽车产业普遍采用“零库存”生产方式,零部件及电子部件等供应链条中断,包括丰田、本田、日产在内的八大汽车厂家相继宣布停产。3月汽车产量为40.4万辆,同比下降57.3%,4月再下降60%。 (11)
日本政府在灾后迅速确定战略性对策和配套措施。2011年6月20日国会通过《复兴基本法》,7月29日直属内阁的“复兴对策本部”提出《复兴基本方针》。其主要内容有专门设立复兴厅,负责灾后重建计划的落实工作;建立“复兴特区”制度,指定受灾严重的227个市町村为适用对象;五年内在厂房店铺建设用地和税收方面采取放松限制、简化手续、减免法人税等特例措施;发行“特别复兴国债”,以确保灾后重建的经费来源;制定《原子能损害赔偿支援法》,确保电力公司履行损害赔偿且维持运营等。
因日本产业实力雄厚,抗灾能力很强,同时企业平时注意危机管理机制,因而经过各方的努力,产业得到迅速恢复。同年5月,日本汽车产业已恢复80%的生产,9月,80.3%的受灾企业生产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受其影响,2011年前两个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为-7.3%和-2.8%,灾后重建使第三季度出现强劲反弹,实际GDP增长率达到10.4%,但好景不长,第四季度又出现波动,实际GDP增长率降为0.3%,2011年实际GDP增长率为-0.6%。 (12)
进入2012年后起初形势似乎良好,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7%,但受产业升级迟缓导致日本产品乃至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制造业企业向海外大规模转移导致国内工矿业生产“空洞化”等宏观因素以及财政危机、通货紧缩、全球市场萎缩、日元升值过快等微观因素的影响,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降为-0.1%,第三季度进一步降到-3.5%,第四季度转为0.2的微弱正增长,因而2012年实际GDP增长率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