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传媒与文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大众传播媒介也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以娱乐文化均质化为基础的大众社会的出现。1951年9月1日,名古屋的“日本广播”民间电台正式播放,同年有六家电台、第二年有九家电台开始广播,NHK独家垄断广播的时代结束。为争取更多的听众,各家电台在节目编制上想尽各种办法,例如增加报道消息节目的次数、增加智力竞赛时间、电话连线使在家的听众也可以参加节目等。民间电台也开始播放广告,“中部电台”上午7时播出的“精工舍的钟表现在7时正”是第一个广告,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听众很快转向电视。但因半导体收音机的发明,小型化收音机作为个人收听的工具十分方便,且流行夜间收听。
NHK从1950年11月开始定期实验性播放电视,1953年2月1日正式播放,同年“日本电视公司”成立,开始民间电视播放。当时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月薪是1万多日元,14英寸的电视机售价17万日元,一般家庭难以购买。电视公司将大型电视机放置在广场和街头,电视机前人山人海,交通堵塞,甚至出现受伤者。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直播体育节目,例如棒球比赛、大相扑等。1957年电视机普及到一般家庭中,电视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娱乐的主要工具,但编导为增加视听性,加强了煽情性内容,著名评论家大宅壮一批评低俗的电视节目将使日本人“一亿白痴化”。
1951年废除用纸配给和价格统制后,报纸的竞争激烈化,刺激感官的报道也随之大量增加,出现许多涉及媒体伦理的问题。例如1958年发生的小松川高中女学生被杀事件,嫌疑人为18岁的在日朝鲜人。一部分媒体无视少年保护法的规定刊登其照片,使用真实名字加以报道。对政治问题的报道也是如此,在1960年反安保斗争中,游行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出现死者后,七家大报纸发表废除暴力的共同声明,忽视了反安保斗争的性质。
在杂志方面,周刊杂志取代月刊杂志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作为报社的周刊杂志,除战前延续下来的《周刊朝日》《星期六每日》之外,1952年又出现了《周刊产经》《周刊读卖》。1956年《周刊新潮》创刊,并因连载小说而受欢迎,发行量急剧增长。受其刺激,1959年《周刊现代》《周刊文春》等出版社的周刊也陆续出现。同年创刊的《朝日周报》在安保斗争以及其后的学生运动、年轻人文化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但杂志也存在报道上的伦理问题。1961年2月,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17岁的右翼少年袭击中央公论社岛中鹏二住宅,杀害女佣,致其夫人受伤。事件的发生原因是1960年11月号《中央公论》刊登深泽七郎的小说《风流梦谭》,描述了梦中发生的革命,有天皇、皇后、皇太子夫妇被害的场面,右翼团体对此提出抗议。作品中有女性记者想尽各种方法采访美智子妃处刑的内容,其意讽刺媒体煽动的美智子热。同年年底,中央公论社决定停止发行1962年1月号《思想的科学》(天皇专集)。
以描述孩子日常生活及冒险故事为中心的儿童漫画出现革新性变化。1947年发行的单行本《新宝岛》大获成功,其作者手塚治虫引起舆论的注目。在被称为“红本”的低俗漫画的世界中,手塚陆续发表了《地底的怪人》《最后的世界》《大都会》《未来世界》等作品。其作品特征是以人类命运的宏大主题与人道主义、基于科学知识的未来世界、自由地取舍以及电影式的手法大胆地描述了此前儿童漫画中没有的内容,由此成为故事性漫画的开拓者。其后手塚连续在东京的漫画杂志上发表了《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飘带骑士》等作品,这些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片,奠定了动画热的基础。
手塚治虫的作品极大地改变了漫画世界,当时受欢迎的是从手塚那里学到了故事漫画技巧的一些作品,如川内康范作与桑田次郎的《月光假面》(1958年,《少年Club》)、武内纲义的《赤胴铃之助》(1954年,《少年画报》)、福井英一的《伊贺谷粟助》(1952年,《冒险王》)等。 (58) 另一方面,1956年出租漫画杂志《影》出版,带来出租漫画热。其后很快出现了写实手法的连环漫画,读者层的年龄逐渐提高。1959年面向青少年的漫画周刊《少年杂志》《少年星期六》创刊,漫画不再只是儿童的读物,逐渐成为受众广大的产品。
1959年形成的“美智子热”集中体现了媒体的造势功能。1958年11月27日,宫内厅宣布25岁的皇太子明仁与日清制粉社长正田英二长女、24岁的美智子订婚。当天美智子与父母共同会见记者,晚报、电台、电视台均以头条新闻加以报道,其采访一直持续到1959年4月10日结婚仪式。平民女性首次嫁入天皇家庭,两人相识、相爱从打网球开始,在“恋爱结婚”逐渐超过“相亲结婚”的社会中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尽管当时正值“反安保斗争”的高潮时期,但媒体促成的大众文化现象已经开始主导社会主流。
为皇室婚礼而创刊的《周刊明星》《周刊女性》《周刊女性自身》等不仅可以发表特快消息,而且利用版面多、时间快的优势,以特集、照片的形式介绍美智子及其婚姻。另一方面,为传送东京七个电视台的信号,花费28亿日元的东京塔在1958年12月23日完工,其高度333米,超过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为当时世界第一。在结婚仪式当天,沿途观看婚礼马车行进的东京民众达到53万人,通过电视及广播收看、收听者达到1500万人。 (59)
50年代,电影是日本普通民众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松竹、大映、东映、新东宝、日活等大型电影公司以及一些独立制片厂每年制作500部以上的电影,当时全日本的电影院超过7000家。另一方面,日本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经常获奖,是艺术评价和票房上均获成功的黄金时代,著名的导演有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人。
黑泽明在继《罗生门》之后,在1954年导演了《七武士》,讲述战国时代为强盗所苦的农民雇用七名失去主君的流浪武士保护家园、与强盗战斗的故事,该影片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子奖。在《罗生门》和《七武士》中均扮演男主角的三船敏郎也两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因而黑泽明及三船敏郎的名字为世界电影爱好者所熟悉。黑泽明善于利用大镜头及远镜头、注重小道具和外景等细节的完美主义方式,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沟口健二在1952—1954年连续导演了《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等电影。《西鹤一代女》讲述的是江户时代元禄年间一位僧尼经历各种职业的故事;《雨月物语》讲述沉溺色欲忽略妻子的男性,醒悟后回家受到战死变成亡灵的妻子的热情招待;《山椒大夫》讲述靠妹妹的牺牲摆脱奴隶境遇的贵族子弟,成为地方行政官员后回到庄园解放奴隶,并到佐渡会见处在悲惨境地的母亲。这三部电影连续三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奖。沟口健二带《雨月物语》到威尼斯参展时说,如果该影片不获奖就不回日本,并一直在饭店的房间中向佛祖祈祷。与三船敏郎擅长塑造强壮男性不同,在沟口的电影作品中,主要演员田中绢代往往扮演不幸的女性。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电影较多地反映了战后的新价值观念,也有以日本传统文化为素材的电影。小津导演、笠智众及原节子搭档的《晚春》(1949年)描述了刚刚稳定下来的日本社会中朴实、安静生活的父女,为同年的《电影旬报》评为“日本电影第一”,受到评论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小津又连续导演了《麦秋》(1951年)、《东京物语》(1953年)等电影,均为笠智众及原节子主演,描述了中产阶层家庭在细碎的日常生活中相互思念的心情以及微妙的感情。其作品在国外也广为人知,有学者从中探讨日本家族的存在方式以及日本人深层次的精神。
50年代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是大庭秀雄导演的《君之名》三部曲(1953—1954年),原为菊田一夫创作的同名广播连续剧,其在前一年播放时就受到观众的喜爱,甚至到达“播放时女澡堂没有人”的程度。佐田启二及岸惠子主演的三部曲共获得超过10亿日元的票房,岸惠子扮演主人公氏家真知子,其服饰,特别是将长围巾搭在脖子和头上的打扮成为时尚,叫作“真知子卷”,主题歌成为流行歌,相关商品也畅销。其故事情节为:战争结束前夕,躲避空袭的青年男女偶然相遇,没有互留姓名就约定半年后再相会,其后在日本各地不断失之交臂。电影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因战争而生死离别的亲人及朋友的经历,引起具有战争体验及战后混乱记忆的观众的强烈共鸣。
1954年11月,确立特技摄影及新体裁的开拓性电影《哥吉拉》上演,由本多猪四郎导演、圆谷英二特技摄影。同年3月发生了遭到核试验污染的“第五福龙丸事件”,其故事情节就是比基尼氢弹试验使附近沉睡中的远古怪兽哥吉拉醒来,然后在东京湾登陆,身高50米的怪兽口中喷射超高温的放射线,人和建筑物在瞬间消失。电影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不断拍摄续集,到2004年已经拍到28集。
在50年代,较为著名的电影作品还有黑泽明导演,描述即将死亡的癌症患者发现人生意义的《活着》(1952年);今井正导演,描述在冲绳战役中死亡的女学生的《姬百合》(1953年);木下惠介导演,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二十四颗眼珠》(1954年);市川崑导演,描述战争结束前夕曾为僧侣的日本兵在缅甸演奏竖琴的《缅甸的竖琴》(1956年);木下惠介导演,描述古代农村地区抛弃老人风俗的《楢山节考》(1958年);大岛渚导演,描述反叛传统的年轻人生活的《青春残酷物语》(1960年)等。1958年,进入电影院的日本观众达到顶峰的11.27亿人次。 (60)
在文学方面,1954年三岛由纪夫发表了描述海岛男女青年爱情的《潮骚》。1950年7月,京都鹿苑寺的金阁寺在一起纵火案中被焚烧殆尽,以这次事件为题材,三岛由纪夫在1956年发表了《金阁寺》;1957年井上靖发表了描述鉴真和尚东渡的《天平之梦》,1959年发表了讲述敦煌来历的《敦煌》等。
战争结束后,描写战后混乱的风俗小说及幽默小说获得追求娱乐的读者的喜爱,但50年代随着大众社会的出现和周刊杂志的兴起,传统的大众文学演变为适应大众社会的“中间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乐意尽情发挥作者想象空间的时代小说及推理小说以连载的形式赢得许多读者,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周刊杂志的发行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1951年)、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1953年)以及松本清张的《点与线》(1958年),这些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体。
吉川英治自1950年在《周刊朝日》杂志上连载讲述平安时代末期平氏武士家族兴亡故事的《新平家物语》深受读者欢迎,竟然使这个杂志发行量陡涨五倍,突破百万册;1950年,山冈庄八描述江户时代开创者的《德川家康》开始在《北海道新闻》连载,刚开始时并未受到多少重视,150回之后重要报纸也纷纷同步连载,在地方报纸连载18年后集结成26卷;松本清张1957年2月起在《旅》月刊连载《点与线》,引起大反响,作品在传统推理小说的诡谲情节之外,加入了社会写实内容和犯罪动机分析,开创了世界推理小说社会派的先河,并确立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创作形态。
(1)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133頁。
(2) 西修『日本国憲法の40年:「改憲」と「靖国」』、教育社、1986年、131頁。
(3) 渡边治『日本国憲法「改正」史』、日本評論社、1987年、305頁。
(4) 渡边治『日本国憲法「改正」史』、日本評論社、1987年、305頁。
(5) 渡边治『日本国憲法「改正」史』、日本評論社、1987年、334—335頁。
(6) 田中孝彦『日ソ国交回復の史的研究——戦後日ソ関係の起点:1945—1956』、有斐阁、1993年、95—98頁。
(7) 藤本一美、新谷贞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二巻·55年体制の政治(1955—196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31頁。
(8) 藤本一美、新谷贞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二巻·55年体制の政治(1955—6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37頁。
(9)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58頁。
(10)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66頁。
(11) 中村隆英、宫崎正康編『岸信介政権と高速増長』、東洋経済新報社、2003年、204頁。
(12) 五百头旗真主编:《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13)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176頁。
(14) 佐佐木毅ほか編『増補新版戦後大事典』、三省堂、2005年、747頁。
(15) 藤本一美、新谷贞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二巻·55年体制の政治(1955—6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15—117頁。
(16) 斋藤真、永井阳之助、山本满編『日米関係:戦後資料』、日本評論社、1970年、88—91頁。
(17) 池上彰『そうだったか!日本現代史』、集英社、2001年、115頁。
(18) 因此,有人认为“日教组”不是工会组织,参见松浦光修『いいかげにしろ·日教組·われ「亡国教育」とかと闘えり』、PHP研究所、2003年、122頁。
(19) 日本教职员組合編『日教組四十年史』、労働教育センター、1989年、317頁。
(20)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45頁。
(21) 杉山恵一郎「第28回国会を顧みて」、『ジュリスト』155号、1958年6月1日、63頁。
(22) 坂元一哉『日米同盟の絆:安保条約と相互性の模索』、有斐閣、2000年、141頁。
(23) 原彬久『日米関係の構図——安保改定を検証する——』、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1年、39頁。
(24) 外务省编「特集二·岸総理の米国訪問」、『わが国外交の近況』、1957年9月、45頁。
(25) 『朝日年鉴1959年』、178頁。
(26) 藤本一美、新谷贞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二巻·55年体制の政治(1955—6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10—111頁。
(27)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88頁。
(28)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92頁。
(29) 藤本一美、新谷贞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二巻·55年体制の政治(1955—6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75頁。
(30)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紀館』、小学館、1999年、636頁。
(31)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21頁。
(32)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21頁。
(33) 正村公宏『戦後史·上』、筑摩書房、1985年、412頁。
(34) 武田晴人『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8·高度成長』、岩波新書、2008年、77頁。
(35)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21頁。
(36) 武田晴人『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8·高度成長』、岩波新書、2008年、89頁。
(37)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书房、1988年、167—169頁。
(38) 武田晴人『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8·高度成長』、岩波新書、2008年、86頁。
(39) 鹤田俊正『戦後日本の産業政策』、日本経済新聞社、1982年、49頁。
(40)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书房、1988年、174頁。
(41)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10頁。
(42)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76頁。
(43) 中村隆英『昭和史·2』、東洋経済新報社、1993年、507頁。
(44)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115頁。
(45)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10頁。
(46) 荒川章二『日本の歴史·第16巻·豊かさへの渇望』、小学館、2009年、38頁。
(47)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50頁。
(48)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紀館』、小学館、1999年、667頁。
(49) 须崎慎一『戦後日本人の意識構造:歴史的アプローチ』、梓出版社、2005年、94頁。
(50) 小熊英二『〈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新曜社、2002年、501頁。
(51)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97—298頁。
(52) 竹内好『竹内好全集』第9卷,筑摩書房、1981年、172頁。
(53) 松沢弘陽、植手通有編『丸山真男集·第8卷』、岩波書店、1996年、325—326頁。
(54)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82—283頁。
(55) 社会主義協会編『資料三池闘争史』、社会主義協会出版局、1979年、278頁。
(56) 大门正克『昭和史論争を問うーー歴史を叙述することの可能性』、日本経済評論社、2006年、4頁。
(57)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3·五五年体制と安保闘争』、青木書店、1990年、261—262頁。
(58) 竹内长武:《战后漫画50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59)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紀館』、小学館、1999年、673頁。
(60)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紀館』、小学館、1999年、6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