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与扩大内需
在铃木政权末期,美国政府为解决对外贸易大幅度赤字,特别是日美贸易严重不平衡问题,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日本政府在1981年12月到1984年12月连续六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努力扩大进口美国产品,但由于美国的高利率政策导致美元币值上升,贸易不平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1984年,日本的经常收支达到350亿美元盈余,贸易收支盈余也超过443亿美元。 (2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面临美国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自动限制对美出口,另一方面是开放国内市场。1980年的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台,钢铁产量1.1亿吨,均为世界第一。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不仅劳动成本较低,而且节省能源,1980年一台日产轿车出口到美国,交纳关税后的价格仍然比美国车低1700美元。同年日本对美出口汽车182万台,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1976年的9.3%上升到21.3%。在此状况下,美国汽车工业陷入困境,当年亏损42亿美元。 (26)
美国政府和汽车业界在要求日本自动限制对美出口的同时,为解决失业问题和吸收日本技术,希望日本汽车制造业到美国投资,在美国当地生产汽车。1980年4月,日美政府代表连续两次在华盛顿和东京举行会议,日本代表在会上做出三项承诺,即日本政府尽量说服各汽车制造厂家在美国投资、日本简化进口手续以增加美国对日出口汽车、日本尽快废除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增加美国产品的进口等。 (27)
1981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成立特别工作小组,讨论日本汽车对美出口问题。其后通过美国驻日大使非正式传达信息给日本外务大臣伊东正义:美国国会正在酝酿通过一项强制性限制进口的法案,日本宣布自愿削减可能会阻止这个法案的通过。 (28) 3月,日本通产大臣田中六助表示日本汽车业界自愿限制对美出口汽车,并得知美国希望日本三年内将出口美国汽车数量限制在每年150万辆以下。 (29) 日本希望对美出口为每年170万辆,经过多次磋商,终于在5月达成协议:日本对美出口小汽车在从4月起的一年内限制在168万辆,第二年限制在168万辆加上该年度美国市场扩大量的16.5%,第三年视美国市场的情况而定。包括卡车在内的日本四轮车对美出口从1980年的240.76万辆下降到1983年的223.44万辆。 (30)
80年代导致日美贸易摩擦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品是半导体。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1979年集成电路出口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盈余,1980年对美出口也出现了盈余。1980年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要求日本尽快实施削减集成电路的进口关税,日本答应到1982年将关税降至4.2%的水平,但美国方面不满足,最后达成从1984年4月起,日美集成电路关税均为零的协议,结果反而对日本有利,日本集成电路对美出口的盈余从1980年的28亿日元增加到1983年的767亿日元。 (31)
美国再次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开放市场。1982年4月,日美成立高技术工作小组,并在11月达成协定,规定日本扩大高技术制品进口并建立收集半导体转载数据的体制。由于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日美在1983年再次谈判,并在同年11月达成第二个协议,其中秘密备忘录表示通产省将鼓励日本的芯片使用者购买更多的美国产品,并与美国供应商发展长期关系。1985年世界半导体市场陷入空前衰退,同年6月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起诉日本,要求提高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并阻止日本在第三国市场倾销半导体。日美双方不断谈判,但立场相去甚远。例如美国要求建立政府迅速采取行动的体制,确保美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建议监督在第三国销售价格的制度等。 (32)
另外,美国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国内市场。1980年,美国对日出口农产品超过60亿美元,占对日进口总额的29.4%,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3%。但日本出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需要,极力保护农业部门。1981年7月,美国要求日本放宽对进口美国牛肉、柑橘等农产品的限制。1983年进一步要求取消限制,日本表示坚决反对。双方在进口数量上反复谈判,直到1984年4月才达成为期四年的协议。协议规定日本从世界范围内进口的高级牛肉每年增加0.9万吨,柑橘每年增加1.1万吨等。 (33)
1983年10月,日美咨询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指出:在过去8年内,日本对美出口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对日出口仅为9%。建议在美国拥有竞争优势的电信、电子、林业和医药产品等四个部门要求日本开放市场。1985年1月,中曾根首相与里根总统会谈,同意进一步开放日本市场,并为此进行“选定部门面向市场会谈”。其后日美双方开始在四个部门的开放市场谈判,并使美国在四个部门的产品对日出口8个月内增加了5.7%,后来又追加运输机械部门,其谈判一直持续到1987年8月。
实际上,早在1985年4月,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通过《对日贸易报复法案》,里根总统急忙派遣总统助理到日本,强烈要求日本合作。感到事态严重的中曾根首相在4月9日宣布第七次市场开放对策,实施通讯机械、电子元件、木材、医疗器械、医药品等开放措施,并决定在7月制定具体的市场开放行动计划。当天中曾根首相在电视节目中呼吁国民合作解决贸易摩擦,每人购买1000美元(约2.5万日元)的外国产品。美国政府发表声明,高度评价日本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
同年7月30日,日本政府与自民党联合组成的“对外经济对策推进本部”正式决定行动计划,在关税、进口限制、基准认证及进口程序、政府采购、金融资本市场、服务业等六个领域实施广泛的改革措施,以推动进口,三年内形成超过国际水平的市场开放程度。中曾根首相发表了关于行动计划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开放市场和贸易自由化。 (34)
尽管在80年代上半期的日美贸易摩擦谈判中,日本做出许多让步,但未能减少对美贸易盈余。1981—1985年,日本对美贸易盈余直线上升,从158亿美元增加到462亿美元。美国认为需要寻找更为根本的解决办法,于是在1985年6月的日美贸易委员会临时会议上提出日本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市场的13项建议,要求日本制定以2000年为目标的进口战略、调整工业结构、促进消费、降低储蓄率、减少工作时间以及修改保护夫妻店的有关法律等,并希望日本采取住宅投资等措施扩大内需。
另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提高其他货币的币值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于是,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各国代表均认为美元币值过高导致美国经常收支产生赤字,也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而达成各国政府积极介入外汇市场、纠正美元币值过高的协议。在此次“广场协议”的基础上,各国开始干预外汇市场,两天后东京市场的日元对美元汇率升高近12日元,1美元兑换230日元。
与此同时,成立了首相私人咨询机构“为实现国际合作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以日本银行原总裁前川春雄为会长,探讨日本经济结构从出口依赖型向国际协调型、内需扩大型转化的途径。该研究会在1986年4月7日提出通称为“前川报告”的建议书,其基本内容是:鉴于日本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盈余在1985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6%水平,今后应以切实缩小盈余作为中期目标。为此日本应扩大内需,实现从依赖出口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转变,同时改变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市场进入。
为解决财政危机,在中曾根首相的指示下,自民党税制调查会在1986年12月提出减少所得税、法人税、居民税的同时实施课税面广的间接税方案,即实施销售税,并废除邮政储蓄利息非课税制度。政府在其方案的基础上,在1987年1月16日决定了税制改革大纲,并根据税制改革的结果编制1987年度预算方案。为防止在野党的攻击,中曾根首相在1月26日的施政演说中没有提及销售税,但在质询过程中表明“税制改革包含创设销售税”,并在2月4日将销售税等相关法案提交国会审议。
在国会审议过程中,由于自民党单独召开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在野党进行抵制,政府只好编制临时预算对应新年度的开始。4月15日,自民党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单独强行表决,并在21日强行召开众议院全体会议。在野党提出对预算委员会委员长砂田重民等不信任案,在表决时采取“牛步战术”,使全体会议产生较大的混乱,国会出现10年以来的彻夜审议。由于流通业等社会团体强烈反对实施销售税,导致自民党在补缺选举和统一地方选举中失败,党内也出现反对的声音。4月30日,在众议院议长斡旋下,众议院全体通过1987年度预算方案,送交参议院审议,销售税相关法案成为废案,并设置由各党成员组成的协议机构讨论税制改革。在同年7月的临时国会上,通过了所得税减税、居民税减税、原则废除小额储蓄和邮政储蓄利息免税的税制改革三法案。 (35)
1987年的日美关系再次出现紧张状态,一方面是美国对日贸易赤字达到历史最高,另一方面是东芝机械公司违反“巴统”事件。1987年3月,美国国防部透露,由于东芝不正当出口螺旋桨加工车床,使苏联降低了核潜艇的螺旋桨声音,严重打击了美国的潜艇侦察能力。4月30日,警视厅对东芝机械公司及其相关事务所进行搜查,并逮捕两名职员。查明1982—1983年东芝机械公司与挪威有关企业合作,将四台加工螺旋桨的大型数控车床伪造性能后向苏联出口,违反了“巴统”的有关规定。东京地方法院在6月15日起诉东芝机械公司和逮捕的两名职员,通产省也以违反出口贸易管理令为由,对东芝机械公司实施一年内全面禁止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的处分。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