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部俊树内阁对外政策
1989年8月9日,海部俊树内阁成立,除竹下派桥本龙太郎担任大藏大臣外,特意任命女性民间经济评论家高原须美子担任经济企划厅长官,任命女性参议员森山真弓为环境厅长官,两位女性成为内阁成员是历史上首次。但不到一个月,官房长官山下德夫因女性问题辞职,由森山真弓接任官房长官职务。
海部内阁主要的任务是稳定自民党政权、适应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以及为消除政治腐败而实施政治改革,因而自称是“对话与改革的内阁”。但海部首相出身自民党内较小的河本派,完全处在竹下派的控制之下。自民党在1989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惨败,未过参议院半数席位,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选,海部首相在1990年1月参拜伊势神宫时对记者表示访问欧美8个国家后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然后再解散众议院。但在海部首相出访期间,以竹下派为中心的自民党领导机构无视首相的解散权,决定不进行首相施政演说,在1月24日解散众议院。自民党干事长将其决定通知1月18日回到日本的海部首相。 (1)
在竞选过程中,所有在野党主张废除消费税,自民党主张修正消费税,即零售商品免收消费税,同时呼吁选民支持自民党以维持自由主义体制,防止出现社会党主张的社会主义体制。1990年2月18日举行的大选结果是自民党获得275席,发展无所属议员加入自民党后共286席,获得稳定多数议席,但仍受“利库路特案件”的影响,比上一次大选减少不少席位。社会党在投票率增加的背景下获得136席,比上次大选增加51席,选举后加上无所属议员共139席。其他在野党均减少席位,例如公明党45席,日本共产党16席,民社党14席等。大选后成立海部第二届内阁,桥本大藏大臣、中山外务大臣留任,坂本三十次任官房长官。同年3月,土井多贺子第三次当选为社会党委员长,社会党也决定从党章中删除“革命”的词汇。同年4月,大内启伍担任民社党新委员长,书记长米泽隆留任,第二年初,民社党删除党章中的“民主社会主义”。
在日美贸易摩擦方面,尽管“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也努力推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但日美贸易不平衡现象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美国国会进一步强化对日本的压力。1989年5月28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将运用超级301条款对待日本等国家,在此基础上,美国总统布什提议进行日美结构协议谈判,即改变公共投资、土地税收、流通制度等日本固有社会制度的谈判。同年7月,布什总统与宇野宗佑首相在巴黎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协议,将在1990年春天提出中间报告,在秋季提出最终报告。
日美两国政府代表在1989年9月正式进行结构协议谈判,1990年6月在东京提出最终报告。强调该报告的目的是补充多国间协议,有助于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日美两国政府在近些年来国际上收支不平衡现象得到显著改善的情况下,相互约定进一步努力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日本承诺在“投资储蓄模式”“土地利用”“流通”“排他性交易”“系列关系”“价格机制”等六个领域采取措施,重点是“缓和大规模零售店建设限制”和“公共投资”。特别是在公共投资方面,日本政府在1981—1990年实际约263万亿日元公共投资的基础上,计划在1991—2000年实现430万亿日元的公共投资。与此同时,修改土地税收制度,改变阻碍外国企业进入日本的高地价问题;修改《大规模零售店建设法》,以提高流通业的合理化程度等。 (2)
1989年12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和苏联最高部长会议主义戈尔巴乔夫在地中海小国马耳他会谈,宣布“冷战结束”“新时代到来”。在其前后,东欧国家发生巨变,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倒塌。1990年2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首任总统,但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国家宣布脱离苏联独立。7月在美国休斯敦召开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在呼吁“确保民主主义”的政治宣言中,“苏联威胁”的字眼消失,同年9月日本发表的《防卫白皮书》也删除了苏联的“潜在威胁”。
1990年8月2日,由于石油纠纷,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四天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拉克的决议。8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决定派兵到沙特阿拉伯。8日,伊拉克宣布与科威特合并,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合并无效的决议,并在25日通过行使有限武力的决议。同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如果伊拉克军队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没有撤出科威特,将允许成员国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展开“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爆发。2月27日,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第二天停战。同年4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接受伊拉克的停战决定,海湾战争结束。
在上述海湾危机和战争过程中,海部政权首先在1990年8月20日宣布为多国部队提供10亿美元资金援助,同年9月29日又宣布向埃及、土耳其、约旦三个国家提供20亿美元的援助。同时应美国的要求,除提供经济援助外还考虑派遣人员去中东地区。8月23日中山外交大臣提出组建“联合国和平合作队”的建议很快得到海部俊树首相的赞同。但无论是海部首相还是负责起草《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的外务省,最初的设想都是成立一支非武装的、由文职人员组成的“和平志愿队”,为驻扎在沙特阿拉伯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部队提供后勤援助。因此,海部首相在8月2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援助方案时,强调政府无意向海湾地区派遣自卫队。但在自民党内不少实力人物主张派遣自卫队去海湾,前首相竹下提出修改《自卫队法》,派遣不穿军装的军事人员参加多国部队。
在自民党的坚持下,政府逐渐改变了态度。9月27日正式发表的《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规定,自卫队部分组织和职员将参加合作队,并受合作队的指挥;合作队员作为普通公务员,虽保持自卫队员的身份,但不从事自卫队的工作;穿合作队制服等。但在自卫队员的身份、最高指挥权、携带武器与装备器材方面,自民党与政府仍然存在很大分歧。但从最终提交国会审议的法案来看,基本上按照自民党的意见做了修改。
10月16日,法案提交国会审议。在法案与宪法的关系、自卫队人员的身份、指挥权等问题上,政府答辩出现混乱。不仅在野党反对该法案,自民党内部也出现不赞成的声音,结果该法案很快成为废案,直接影响了海部内阁的支持率。海部内阁成立后,支持率只有35%,不支持率为40%。大选后逐渐上升,特别是日美达成结构协议以及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后支持率达到最高的56%,不支持率降到最低的24%。但因《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的失败,其支持率在1990年12月下降到49%,不支持率上升到32%。 (3)
海湾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设置“海湾危机对策本部”,海部首相表示对多国部队行使武力给予坚决的支持。政府与自民党在1991年1月24日决定向多国部队追加90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自卫队运输机救护难民。本来海部首相在派遣自卫队运输机救护难民问题上犹豫不决,因为内阁法制局表示没有法律的依据,但在自民党的压力下,只好决定以特殊政令的方式赋予自卫队救护难民的任务。 (4)
1991年3月7日,官房长官在会见记者时表示政府“完全没有考虑派遣扫雷艇”,但遭到美国等国家“只出钱不出人”的批评,同时德国已经派扫雷艇前往波斯湾,因而海部首相在4月24日正式决定派遣扫雷艇到波斯湾。在会见记者时,海部首相强调根据《自卫队法》第99条规定,为确保日本舰船安全进行扫雷活动,既是国际社会的要求,也有助于海湾国家的战后恢复,不以行使武力为目的,因而不是海外派兵。 (5) 4月26日,六艘自卫队扫雷艇出发前往波斯湾。
在邻国外交方面,1990年9月24日,金丸信副首相与田边诚社会党副委员长组成的自民党及社会党代表团访问朝鲜,表示对过去日本的殖民统治道歉,并提出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方案。在苏联即将与韩国建交的压力下,朝鲜领导金日成给予积极响应。1991年1月,日本与朝鲜开始邦交正常化谈判。
1989年8月11日,在首相官邸举行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海部首相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今后中日关系的提问时表示,对于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日本将善意地予以合作,为使两国关系更深入地发展而努力。10月4日,海部首相在国会上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表示,中国只要不改变改革开放政策,日本对华合作还要进行。12月5日,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近50亿日元的1989年度无偿援助款项文书在北京正式换文。
在1990年7月的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海部首相明确表示不应孤立中国,并将逐步恢复对华日元贷款。11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决定恢复第三次对华日元贷款。1990年12月18日,中日两国续签了长期贸易协议。1991年8月10日,海部首相对中国进行访问。
1991年4月16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问日本,并同海部首相进行六次会谈,其主要内容涉及北方领土问题。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9日发表的共同声明中表示,双方首脑谈及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四岛归属问题,正式承认“领土问题”的存在;声明还提到为缔结和平条约加速准备工作以及首先将齿舞、色丹归还日本的1956年“日苏共同宣言”以来两国间努力的成果,承认今后以四岛为条约交涉的对象。但确认四岛主权的日本要求没有写入共同声明,只是再确认了“共同宣言”中的归还两岛条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