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入困境的经济与社会
2006年的日本经济继续平稳复苏,各产业状况良好,股市稳中有升,年底达到17000点以上。与此同时,日元兑换美元的汇率稳定走低,基本稳定在117—120日元低水平,对日本企业扩大出口十分有利。另外,地价缓慢回升,不良债权处理完毕,企业的设备、人员及债务的“三过剩”问题得到解决。物价出现全年度0.1%的正增长,增长幅度与上一年持平,通货紧缩得到实质性的缓解,出口与国际收支持续扩大,失业压力减轻,居民消费也得到一定的恢复。
在经济领域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首先是极其严峻的财政状况。1992年以后,日本政府先后推出13次“紧急经济对策”,累计投资达到140多万亿日元。尽管在小泉执政时期公共事业投资持续减少,甚至变为负增长,但由于国债累计数额巨大,2006年财政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为5.1%,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在发达国家中最为糟糕。另外,还有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贫富差距重新拉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负担不断沉重等问题。
为解决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安倍首相提出“再挑战计划”,试图为经济竞争失败的弱势群体提供一个重新发展的机会,但需要较多费用,负责该计划的金融大臣2006年11月表示各省厅为“再挑战计划”提出的预算总额为1600亿日元。为此,增加税收成为必要的课题。
2007年的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首次从2002年以来2%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为1.6%左右。该年度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增速减缓的现象,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指标明显下降。首先是股市急剧走低,在2007年6月上升为18000点的峰值后下跌,年底跌到15000点。其主要原因除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股市普遍下跌的影响外,与日本国内经济停滞也不无关系;其次是住宅投资急剧下降。针对不断出现的耐震建筑造假事件,日本政府修改《建筑标准法》,提高建筑质量标准。2007年6月正式实施该法后,审查标准进一步严格,审查文件增多,而且规定在申请得到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工艺程序等,结果使建筑业遭到较大打击,尤其是住宅建设,2007年度住宅投资同比下降12.9%。建筑业产值约占日本GDP的8%左右,就业人口超过560万,约占职工人数的近10%。 (2) 住宅投资大幅度下降,影响到整个GDP增长率。其次是设备投资明显趋缓。设备投资约占日本GDP的15%左右,一直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3—2006年设备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0%,但2007年出现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另外,职工收入停滞不前。即使在2002年以后的经济复苏时期,职工收入一直处在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减少现象,与强劲上升的企业效益相比反差很大,严重影响到居民消费的扩大。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社会差距问题逐渐明显。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非正式雇佣者的迅速增加,因为正式雇佣者与非正式雇佣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据日本总务省2007年的“劳动力调查”,正式雇佣者年收入在300万—399万日元之间的人最多,为19.6%,年收入在400万—499万日元的次之,为17.4%,而非正式雇佣者年收入在100万—199万之间的人最多,为29.6%,年收入不到100万日元的人次之,为27.5%。另外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对钟点工进行的调查,有63.9%的人对现在的公司或工作感到不满和不安,对于不满和不安的原因,认为工资低的有61.8%,认为不能休假的有26.2%,认为钟点工工作辛苦的有24.1%。 (3)
为改善非正式雇佣者的待遇,同时缓解正式雇佣者与非正式雇佣者的收入差距,日本厚生劳动省劳动政策审议会在2006年讨论钟点工劳动对策,并在同年底提出建议。厚生劳动省根据其建议在2007年2月向国会提出《钟点工劳动法修正案》,同年5月,该法案通过国会众参两院的审议,从2008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企业在雇佣员工时必须出示写明劳动条件的文字材料,制定与员工的贡献相应的公平待遇规则,同等对待正式雇佣者和非正式雇佣者,不得歧视非正式雇佣者,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非正式雇佣者转为正式雇佣者等。2007年日本立法机构还对《雇佣保险法》《雇佣对策法》《最低工资法》《劳动基准法》等进行了修改,并制定了《劳动合同法》,这些法律的基本内容是扩大就业渠道、保障多种形式的就业、保证员工与企业的对等关系、确保员工的收入待遇等。
2007年另外一个成为公共舆论关注焦点的社会现象是“网络咖啡难民”与年轻人贫困化问题。所谓“网络咖啡难民”是指没有正式工作、工资收入不足支付房租、又不愿与家人居住在一起、夜晚栖身于24小时营业且收费低廉的网络咖啡店或漫画茶店的年轻人。这个群体不同于“尼特族”(指不就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技能训练、足不出户、依靠网络或父母养活的16—18岁年轻人,2007年约有62万人)、“寄生单身族”(具有正式职业但不结婚、与父母住在一起节省开支、将收入用于朋友聚会或购买个人电脑、移动通讯、游戏机等个人消费活动的未婚年轻人)、无家可归者(无工作欲望、通常依靠捡拾废品赚取微薄收入为生、平均年龄57岁)等群体。同年3月,在野党议员针对“网络咖啡难民”问题向政府厚生劳动大臣提出质询,政府被迫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日本在网络咖啡店或漫画茶店过夜的年轻人大约5400名,其中半数为短期派遣劳动者的非正式雇佣者,另外是加班很晚的正式雇佣者、失业者、无业者。尽管人数并非庞大,但反映了年轻人在经济、生活、居住甚至政治方面的贫困化。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经济遭受严重冲击,2008年四个季度换算为年率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4%、-3.5%、-2.5%、-14.4%,2008财政年度(2008年4月1日到2009年3月31日)GDP实际增长率为-3.5%,创战后年均经济增长率新低,衰退速度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因而政府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发表日本陷入“战后最大经济危机”的言论。 (4) 此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尽管日本的出口依存度仅占GDP的15%左右,但占GDP约56%的个人消费持续低迷,占GDP15%左右的民间设备投资波动较大,因而在2007年11月以前长达59个月的经济复苏景气中,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拉动。2008年实际GDP增长率为-0.7%,净出口贡献度为0.2%,增长的下降主要是因净出口下降。 (5)
此次日本经济危机的特征十分明显,首先是股市暴跌,日经平均股指从2008年9月初的12834点下降到10月底的7163点,两个月内跌幅高达44%,为前所未有;其次是出口急剧减少,时隔28年首次出现7253亿日元贸易赤字;大型制造业企业出现年终赤字,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设备投资第四季度比前期下降16.7%,创历史最高记录,工业生产指数在第四季度下降幅度为1953年以来最低点,消费在第四季度也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从2007年的3.8%上升为4.4%。
为应付此次来势凶猛的危机,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12月先后采取了“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紧急对策”措施,计划分别投入1.8万亿、4.8万亿、5.8万亿日元,预期调动11.5万亿、27万亿、37万亿日元规模的事业投资,以期减轻高龄者的医疗费负担、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向居民发放消费补助金、下调高速公路费、创造自治体就业机会、降低就业保险费、强化住房贷款的减税、降低中小企业法人税等。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受冲击最大的是钟点工、派遣员工、临时工或合同工等非正式雇佣者。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09年3月31日发表的数据,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有19.2万非正式雇佣员工因解雇和合同期满等原因已经或即将失去工作。从雇佣形态上看,派遣劳动者最多,为125339人,占全体人数的65%以上。另一方面,根据日本内阁府对250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作为调节雇佣劳动者的手段,有4.7%的企业解雇了正式雇佣者,而解雇非正式雇佣者的企业达到29.7%。 (6)
就业环境恶化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秋叶原杀人事件和小说《蟹工船》反映了动荡时期人们的不安和愤怒。出身青森县的加藤智大为“日研总业”的派遣劳动者,任职静冈县裾野市的关东汽车工业公司。6月5日,加藤智大在公司发现自己的制服失踪,认为这是被公司开除的意思,其后离开公司购买凶器。6月8日,加藤驾驶货车到东京秋叶原并闯越红灯,以40公里的时速冲进行人专用区,导致5名行人惨遭撞倒或辗压,加藤随即下车挥舞着刀与匕首攻击无辜的路人,2分钟内先后刺伤12人,结果导致7人死亡,另有10人轻重伤;《蟹工船》是日本共产党成员小林多喜二在1929年发表的一篇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真实地描述了劳工们在非人的劳动环境下被迫从事繁重的捕蟹及加工罐头的黑暗生活和斗争经历,作者为此受到当局的传唤、监视,并在1933年迫害致死。时隔近79年之后,被社会淘汰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再次捧起《蟹工船》。不仅如此,日本共产党也受到追捧,每个月平均有1000人加入该党,订阅该党机关报《赤旗》的读者也在不断上升。甚至日本媒体也对政府发出警告,必须高度关注“新贫困阶层“。
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内阁会议在2008年11月决定向国会提交劳动派遣法修改案,其主要内容为加强对企业在派遣劳动者方面的规定,使企业长期雇佣派遣劳动者,改善派遣劳动者的待遇,强化对违法派遣的处理。11月18日,旨在提高加班员工工资的《劳动标准法修正案》通过众议院的审议。为准确把握非正式雇佣劳动者的状况、对企业进行雇佣指导、支援再就业,厚生劳动省成立“紧急雇佣对策本部”,同时指示各都道府县劳动局设置“紧急雇佣对策本部”。2009年1月,参议院通过《确保雇佣和居住》的紧急决议,要求政府确保失业人员的居住和生活的稳定,要求企业“不要轻易解雇员工和取消内定就业人员,全力维持雇佣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