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元禄”

三、 “昭和元禄”

由于经济迅速发展,60年代末日本社会出现了太平安逸、奢侈懒散的消费文化,后来担任首相的福田赳夫将其比喻为江户时代的元禄文化,称为“昭和元禄”。1968年4月,经济企划厅发表了调查报告,指出购买“3C”渡过余暇时间的家庭迅速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到来。此时正值明治维新100周年,政府举行大型纪念仪式,并实施大赦,东京和日本各地举行大规模的庆祝会、狂欢节、盛装游行等文体活动。

1967年10月18日,18岁的英国女模特兹基到日本,其膝盖以上30公分的超短裙立即风靡日本列岛,从1967年到1974年到处都是身穿超短裙的女性,给日本社会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进一步推动这种服装革命的是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体,同年12月签订收看电视合同的家庭超过2000万户,1968年周刊杂志的发行量超过月刊杂志,广播电台也24小时播放。大量针对性广告刺激女性的消费欲望,例如《女性自身》用兹基做杂志封面模特,获得成功。70年代初,日本开始流行女性喇叭裤以及牛仔裤。

男女社会分工意识进一步明确,丈夫为拼命工作的“企业战士”,妻子为主持全部家务的“家庭女王”。在企业的劳动者被称为“工蜂”“猛烈员工”,患上工作中毒症。其原因一方面是地位上升需要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需要对企业的依赖。另一方面,民间大企业也实施提供住宅金融、养老金制度、休养设施等福利措施,使劳资一体化、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增强。除此之外,企业内工会模式以及工会组织的弱化也是劳动者拼命为企业工作的原因。

男性的企业战士化同时也是女性的家庭主妇化。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工薪家庭大量增加。1962年学校实施男女分科制教育,男生为技术科,女性为家庭科,灌输性别不同作用的意识。“专业主妇”性的家庭第一主义成为带有社会普遍的行为模式,在60年代“选择家庭或工作”的舆论调查中,男性回答工作的人为60%,女性回答家庭的人为70%—80%。在总理府的调查中,支持“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操持”观点的人也达到80%。当然,尽管女性结婚或生育被迫辞职经常成为工人斗争的内容,而且数次提出诉讼也以工厂方面败诉,但企业设置许多障碍阻止女性的升职,即使女性具有继续劳动的意识,最终也只好选择退职。支持结婚或生育退职的女性在70年代初达到70%,因怀孕生育而退职的女性也从1960年的38.9%上升到1965年的49.3%,60年代后半期超过半数。 (65)

60年代以电吉他和大鼓为中心的小乐队风靡世界,特别是“披头士”(甲壳虫)英国四人组合乐队受到年轻歌迷的狂热追捧。1966年6月,该乐队计划到日本演出,5万张观看演出票,结果有24万人申请。保守派及右翼团体反对使用日本武道馆作为演出的场地,几乎与警察发生冲突。警视厅为防止混乱专门召集“披头士对策会议”,甚至佐藤荣作首相也发牢骚说“为保护披头士而头疼”。6月29日,披头士乐队在日本武道馆演出第一场,当天政府动员了1900名警察、200名导游、20台救护车、500名消防队员等,仅在“披头士”下榻的希尔顿饭店就布置了500名防暴警察和女警察,被媒体称为“江户建城以来最完善的防备体制”。

自从决定日本举办大阪世界博览会以后,日本给123个国家和13个国际机构发出邀请信,并投入2000亿日元建设费,除117个展示馆外,还新造了216个新干线所用车厢,进行了大阪周围的道路建设工程。有77个国家参加了大阪世界博览会,参观的人次达到6400万,平均两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参观过博览会。苏联馆在参加国中最大,美国使用了最新式的空调设备。美国展览了登陆月球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以及从月球带回的石头,苏联展示了宇宙飞船。最受欢迎的是美国馆,人们为看两三秒钟的石头排上四个小时的队。

随着60年代电视机的普及,以漫画为基础的动画片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最初的日本产动画片是根据手塚治虫原作改编的《铁臂阿童木》,该片从1963年初开始播出,收视率超过30%。同年10月富士电视台开始播放《铁人28号》动画片,11月TBS电视台开始播放《8号人》动画片。虽然也有面向少女的动画片《使用魔法的萨莉》,但60年代的动画片主要是面向少年的机器人。最初的动画片以漫画原作为基础,后来两者逐渐分开,动画片的年龄层偏低,漫画的年龄层偏高。1967年《周刊漫画行动》《月刊年轻人漫画》,1968年《月刊头等漫画》《月刊娱乐漫画》创刊后,读者群的年龄进一步提高。但随着少年漫画杂志刊登的作品改编为动画片后,动画片的收视者也从学龄前儿童扩大到青少年群体,面向较低年龄层的漫画杂志因文字限制而萎缩。结果少年漫画杂志以高中生以上年轻人为读者获得成功,同时也成为“文艺作品”式的漫画。

6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业余时间的增加,日本国民追求知识的欲望增强,而且阅读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畅销书的排行榜上看,既有知识丰富的大百科全书,例如平凡社的7卷本《国民百科事典》(1961年)、小学馆的14卷本《日本百科大辞典》(1962年)、小学馆的18卷本《大日本百科事典(日本趣味)》(1967年)等,也有思想性、学术性较强的书籍甚至丛书,例如井上清的《日本历史》(1963年)、中央公论社编的31卷本《日本历史》(1965年)、《毛泽东语录》(1966年)、吉本隆明的《共同幻想论》(1968年)、家永三郎的《太平洋战争》(1968年)、岩波书店1970年开始出版的67卷本《日本思想大系》等。

比起严肃的纯文学来,以历史小说和推理小说为中心的大众性小说更受读者欢迎。例如公部安房描述男女在沙穴闭塞生活的《砂器》(1962年)、司马辽太郎描述幕末时期坂本龙马生涯的《龙马归来》(1963年)、大江健三郎描述残疾儿的《个人的体验》(1964年)、开高健的纪实报道《越南战记》(1965年)、三浦绫子描述人性原罪的《冰点》(1965年)、井伏鳟二描述原子弹爆炸悲剧的《黑雨》(1966年)、大江健三郎描述兄弟之间不同意识与行为的《万延元年的足球》(1967年)、三岛由纪夫描述大正年间贵族子弟恋爱的《春雪》(1969年)、司马辽太郎描述日俄战争的《坂上之云》(1969年)、大冈升平描述日美在菲律宾决战的《莱特战记》(1971年)等。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在获奖大会上发表演说的题目是“美丽日本的我”,突出表示将自我掩饰在自然美中的日本文化,批判了强调个人的西方价值观。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描述了当地女艺伎与旅行知识人之间美丽短暂的交情,其近似病态的自然美与虚无感是西方人所喜爱的异国情调。三岛由纪夫基于对大众社会的批判,将其作品中追求美的意识转化为现实政治,组织小型私人军事组织“楯会”,在1970年11月25日写完长篇小说《丰饶的海》后,闯入自卫队市之谷驻扎地,呼吁自卫队员进行政变,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无人响应后当场自杀。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自己的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体现了纯文学的衰落。

适应大众社会、以周刊杂志为舞台的作家赢得大量读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松本清张与司马辽太郎。尽管1962—1966年在《产经新闻》上连载《龙马归来》、1968—1972年在《产经新闻》上连载《坂上之云》等许多历史小说的司马辽太郎将明治时期的人物理想化,但歌颂明治时代进取精神的方式适应了高速增长时期恢复自信的日本国民需求,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被称为“国民作家”。这一时期,廉价、方便携带及阅读的文库本大量发行也推动了大众文学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界,一方面出现了肯定近代日本发展的“现代化论”甚至“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及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探讨日本国民性的“日本人论”。1960年在箱根召开了题为“日本近代国际关系”的会议,日美学者赫尔、多尔、川岛武宜、大内力、远山茂树等著名学者参加。以此为契机,战后历史学关于日本近代以及作为近代前提的日本近世都有了全然不同的认识,其主要观点为明治以来日本取得了“现代化”的成功,现在高速发展中的日本经济建立在这些历史前提之上。林房雄在1962年发表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认为远东军事法庭的太平洋战争观是战胜者单方面强加给战败者的意识。对日本历史抱有强烈关心的哲学家上山春平也发表了《大东亚战争的思想史意义》,提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容忍战争的观点。

进入60年代,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在得到赞赏的过程中,“日本社会论”“日本文化论”之类的观点也日益盛行起来。文化人类学家中根千枝在1967年出版了《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著作,从比较类型论的角度出发,将日本社会形态定义为“纵式社会”。1970年出版了山本七平比较两个民族异同并成为畅销书的《犹太人和日本人》、土居健郎分析日本人心理的《娇宠的结构》等。

另一方面,也有准确记述历史并为此向政府挑战的历史学家。东京教育大学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新日本史》在1952年提交文部省审查后受阻,1962年第五版提交文部省审查仍然“不合格”,原因是“该书稿的正确性以及内容的选择取舍存在明显的缺陷”,其根据是使用的照片只是暴露战争的悲惨状态。家永三郎尽量做出修改后,1964年文部省再次提出300多处修改意见。尽管《新日本史》最后通过审查,但已面目全非。家永三郎决心通过法律判定孰是孰非,在1965年6月12日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以国家为对象的诉讼,认为教科书审查制度违背日本宪法,要求国家赔偿,史称“第一次教科书诉讼”。

1966年11月,应文部省的要求,家永三郎再次对《新日本史》进行修改后送交文部省审查,但判定为“不合格”。家永三郎要求取消文部省的审查处分,并在1967年6月23日以文部大臣为对象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诉讼,史称“第二次教科书诉讼”。1970年7月17日东京地方法院宣布的“杉本判决”不仅裁定文部省教科书审查制度违背宪法,同时承认国民的教育权利,因而判决家永三郎全面胜诉。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电影处在危机与变革时代,较为著名的影片有浦山桐郎导演的以小型铸造工厂为舞台,反映贫困、亲情、友情、民族以及青春成长的《熔炉的街》(1962年);黑泽明导演,描述绑架事件的《天国与地狱》(1963年);今村昌平导演,描述妓女生活的《日本昆虫记》(1963年);敕使河原导演,由安部公房小说《砂器》改编的《砂女》(1964年);黑泽明导演,描述江户时代医生的《红胡子》(1965年);山本萨夫导演,描述医学界争权夺利的《白色巨塔》(1966年);今村昌平导演,描述难以适应高节奏城市生活及其人间关系的《人间蒸发》(1967年);山田洋次导演,描述下层市民亲情与生活的《男人真辛苦》(1969年);山本萨夫导演,描述30年代日本对外战争的《战争与人》(1970年)等。

(1) 渡边恒雄編『永田町見聞録——政界·派閥·権力』、東洋経済新報社、1980年、17頁。

(2) 藤本一美、新谷贞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二巻·55年体制の政治(1955—64年)』、つなん出版、2005年、152頁。

(3) 正村公宏『戦後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142—144頁。

(4) 藤本一美『戦後政治の争点:1945—1970』専修大学出版局、2000年、231—232頁。

(5) 富森叡儿『戦後保守党史』、日本評論社、1978年、124—127頁。

(6)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29頁。

(7) 堀越作治『戦後政治裏門史——〈佐藤栄作〉日記が語るもの』、岩波書店、1998年、103頁。

(8) 伊藤昌哉『日本宰相列伝·21·池田勇人』、時事通信社、1985年、166頁。

(9) 『朝日新闻』1960年9月6日。

(10)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41頁。

(11)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16頁。

(12)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48页。

(13)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93頁。

(14) 山田敬男『新版戦後日本史——時代をラデイカルにとらえる』、学習の友社、2009年、169頁。

(15)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02頁。

(16)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51页。

(17) 增岛宏ほか「参議院選と革新勢力——安保闘争の二年後に(対談)」、『世界』1962年9月、77頁。

(18) 五十岚仁『政党政治と労働組合運動:戦後日本の到達点と二十一世紀への課題』、御茶の水書房、1998年、177頁。

(19) 『日本共産党の八十年:1922~2002日本共产党の八十年(1922—2002)』、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員会出版局、2003年、159頁。

(20) 『聖教新聞』1964年5月5日。

(21) 正村公宏『战后史·下』、筑摩書房、1985年、181頁。

(22) 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23) 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Ⅱ·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323頁。

(24) 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Ⅵ·南北問題と日本』、三省堂、1984年、39頁。

(25) 安原和雄、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Ⅳ·先進国への道』、三省堂、1984年、186頁。

(26)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02頁。

(27)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14頁。

(28) 宫本宪一『昭和の歴史·第10巻·経済大国』、小学館、1983年、90頁。

(29)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14頁。

(30)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书房、1988年、175頁。

(31) 宫本宪一『昭和の歴史·第10巻·経済大国』、小学館、1983年、89頁。

(32)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45頁。

(33)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47頁。

(34)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64—65頁。

(35) 正村公宏『図説戦後史』、筑摩書房、1988年、221頁。

(36)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紀館』、小学館、1999年、729頁。

(37) 楠田実『楠田實日記:佐藤栄作総理首席秘書官の二〇〇〇日』、中央公论社、2001年、879頁。

(38) 藤本一美、浅野一弘『日米首脳会談と政治過程——1951~1983——』、龍溪書舍、1994年、170頁。

(39)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40頁。

(40) 林茂、辻清明編集『日本内閣史録·6』、第一法規出版、1981年、121—122頁。

(41)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69頁。

(42) 冈田一郎『日本社会党——その組織と衰亡の歴史』、新时代社、2005年、112頁。

(43) 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Ⅵ·南北問題と日本』、三省堂、1984年、71頁。

(44)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17頁。

(45)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21頁。

(46)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22頁。

(47) 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総点検』、学文社、1996年、130頁。

(48)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159—160頁。

(49)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183頁。

(50)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165頁。

(51)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82頁。

(52) 細谷千博、綿貫譲治編『対外政策決定過程の日米比較』、東京大学出版会、1977年、140頁。

(53)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153—154頁。

(54)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86頁。

(55) 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Ⅱ·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197頁。

(56) 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士『戦後日本外交史·Ⅱ·動き出した日本外交』、三省堂、1983年、210頁。

(57) 宫本宪一『昭和の歴史·第10巻·経済大国』、小学館、1983年、89頁。

(58)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館』、小学館、1999年、767頁。

(59) 小学館編集『日本20世纪馆』、小学館、1999年、768—769頁。

(60) 宫本宪一『昭和の歴史·第10巻·経済大国』、小学館、1983年、170頁。

(61)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168頁。

(62) 宫本宪一『昭和の歴史·第10巻·経済大国』、小学館、1983年、147頁。

(63) 藤本一美、宗像优編『戦後日本政治ハンドブック·第三巻·高度成长の政治(1965—74年)』、つなん出版、2006年、180—181页。

(64) 立命館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編『战后50年をどう見るかーー二十一世紀への展望·下』、人文書院、1998年、301頁。

(65) 歴史学研究会編集『日本同時代史·4·高度成长の時代』、青木書店、1990年、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