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摇摆的外交
最初的民主党政权追求对等的日美关系以及重视亚洲的外交特色,例如在民主党竞选纲领中较为令人注目的是强调“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目标,确立亚太地区区域内的合作”。鸠山由纪夫当选首相后积极提倡“东亚共同体”。在2009年9月24日出席联大一般性辩论时发表演说,主张“开放的地域主义”,构建“东亚共同体”,将推动“自由贸易协定(FTA)、金融、货币、环境、灾害援助等领域”的合作,“希望东亚各国经过不断的协作,最终形成东亚共同体”。 (13) 2009年10月10日,鸠山首相又在中日韩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日本一直以来对美国有点儿过于依存。日本在重视日美同盟的基础上,作为亚洲的一员,应该制定更多重视亚洲的政策。”“我想(东亚共同体)的关键在于中日韩三国首先从强化经济合作开始。”在该次峰会后发表的声明中,首次写入“东亚共同体”概念,并将其作为三国共同努力事项的长期目标;2009年11月15日,鸠山首相在新加坡国际关系研究院发表了《走向亚洲的新相互关系——实现东亚共同体构想》的亚洲政策演说,强调“日本新政府宣言重视亚洲外交,其支柱是东亚共同体构想”。
尽管在美国的压力下,包括鸠山首相在内的民主党领导人均否认将美国排除在东亚共同体之外,但民主党政权采取这种“脱美入亚”政策的最大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转移,即美国经济相对衰弱、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因此,中日关系呈现出现顺利发展的态势,在民主党政权成立后的三个月之间两国高层互访频繁。9月21日,鸠山由纪夫当选首相后不久就在纽约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表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10月10日,鸠山首相利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访华,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议题;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11月访问日本,首次参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舰,在与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的会谈中,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两国防卫交流;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12月率包括约140名民主党国会议员在内600多人访华,并与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会谈。
正因如此,日美关系呈现紧张化。根据《每日新闻》在2009年12月的舆论调查,有68%的日本民众对冲绳美军基地转移问题表示担忧,认为这会影响日美关系,有关舆论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点。日美两国研究机构12月发表的共同舆论调查表明,对鸠山政权时期的日美关系,17%的日本民众认为“将会变好”,2008年11月调查时其比例则为28%;在同一时期,美国民众对日美关系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也从50%下降到30%。
民主党在竞选公约中提出构筑“紧密且对等的日美关系”,准备在2010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修改50周年之际重新定义日美同盟关系,并具体探讨《日美地位协定》和驻日美军费用负担等事项。鸠山首相过去曾提出“无常驻安保”论点,即要求美军只是在出现紧急状态时才向日本派兵。尽管鸠山首相在12月16日就此回应说“当上首相就必须暂时放弃这种想法”,但同时指出“从日本未来50年或100年来看,他国军队持续驻守是否合适,当然值得商榷”。从其积极提倡的“东亚共同体”最初将美国排除在外,美国自然有理由怀疑鸠山首相及其民主党政权的动机。
在美国的压力以及民主党政权的不稳定,早在鸠山由纪夫政权后期,中日关系发展势头出现放缓的迹象,菅直人担任首相后进一步疏远中国,并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刺激中国。7月24日,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在出席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论坛会议上称“日本对南海问题不能毫不关心”。另外,冈田27日下午在记者会上谈到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时强调,除当事国外,应该促进包括东盟各国、日本、美国等在内的国际框架下的对话,因为“南海是交通要道,如果发生不稳定,有可能对亚洲的和平造成影响”。
为争夺民主党代表职务进而获得首相之位的日本现首相菅直人和原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9月5日在日本NHK电视台进行论战时均打出“对抗中国牌”。菅直人在谈到中国增强海军军备时表示:“不仅是日美两国,越南等很多国家都对此很担忧。我们会密切关注中国海军的过度增强,有必要的话会向中国转达我们的担忧。”对于日本防卫省计划向西南群岛派驻自卫队,应对中国海军在日本周边海域的频繁活动,菅直人也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小泽一郎表达对中国海军同样的担忧后谈及钓鱼岛,强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承认过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必须把这一点说明”,认为日本应当采取“果断措施”应对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并呼吁中国承担国际社会中的政治责任。
9月7日,载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与那国”号赶到现场并与渔船发生冲撞。日本以违反日本“渔业法”为由强行实施非法检查,并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拘留渔船船长詹其雄及其渔船、渔民。尽管中国政府再三提出抗议,但日本地方检察机关延长拘留时间并以日本国内法加以审判。为此,中国暂停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同时终止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中日煤炭工作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烈敦促日方立即无条件放人,并表示如果日方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
尽管在各方的压力下,日本那霸地方检察厅决定释放中国渔船船长,但对中日关系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日本《读卖新闻》10月4日发表的舆论调查显示,受撞船事件影响,多达84%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不可信赖”,为历来最差。有89%的受访日本人认为,中国在撞船事件后对日作出的反制措施和反应“是做得太过分”,至于中国要求日本方面道歉和赔偿,高达94%的日本人认为“不能接受”。中日两国的民间对抗情绪和行动也不断持续。10月16日,日本右翼组织“加油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及“草莽全国地方议员会”召集约2500人抗议中国侵犯日本领土钓鱼岛。同一天,中国中西部城市成都、西安和郑州等地爆发历时约两个小时的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当地日资商店遭示威者冲击。17日,日本东京再次出现大规模针对中国的示威游行,中国绵阳市也出现反日集会。日本内阁府12月18日公布的结果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仅占20.0%,比上年下降18.5个百分点,创下1978年实施该调查以来的新低。对中国“没有亲近感”者高达77.8%,增加19.3个百分点,也创下历史新高。
野田担任首相后在2011年9月13日在临时召开的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在谈及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时说:“明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希望推进与中国多方面的具体合作,并要求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有责任的一员,更透明地扮演适当的角色,加深彼此战略互惠关系。”9月23日野田首相在纽约举行记者会时再次表示为迎接201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将深化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另外还就钓鱼岛和历史认识等问题指出:“虽然有时会发生难解的问题,但为了不影响日中关系全局,双方都必须从大局出发作出努力。”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对峙。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2012年1月16日在记者会上宣称,计划3月底前完成东海钓鱼岛周边39个无名、无人小岛的命名。4月16日,正在美国华盛顿访问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当地一个研讨会上表示“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而且已经获得钓鱼岛“土地拥有者”的同意。此举遭到中国政府与民间的强烈反对,中国渔政船不断出现在钓鱼岛毗邻海域。其后日本民主党与自民党6名众议员乘渔船考察钓鱼岛周边海域,同行的还有40名日本人士在钓鱼岛进行垂钓,以显示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主权”。在其影响下,第八次中日共同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持坏印象的日本人达到84%,比前一年增加6个百分点。
7月6日,媒体透露日本政府计划购买钓鱼岛中的3个岛屿,将其“收归国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中国的神圣领土决不允许任何人拿来买卖。8月15日,乘坐“启丰二号”保钓船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的中国香港保钓人士登陆钓鱼岛,日本冲绳县警方及海上保安厅以涉嫌违反《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为由逮捕14名保钓人士,17日他们被释放回国。8月19日,前往冲绳县石垣市为太平洋战争中“避难船遇难事件”举行祭拜活动的日本右翼人士登上钓鱼岛,其中包括国会、地方议员。9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2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同野田首相进行交谈,指出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日方必须充分认识事态的严重性,不要作出错误的决定。
但是,日本首相官邸在9月10日就钓鱼岛问题举行阁僚会议,仍然决定将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三岛正式“国有化”,并用政府预算的准备金支付该款项,“国有化”后的钓鱼岛将由日本海上保安厅管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正在密切关注钓鱼岛事态的发展,将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11日,中国海监船抵达钓鱼岛外围海域,宣示主权。北京、广东、山东等地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购买”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争端也影响到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9月份日本对华出口下降14.1%,同月日本贸易赤字为5586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出口额为53598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3%,对华汽车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为44.5%。
10月30日,中国海监船编队在钓鱼岛领海内进行例行维权巡航,对进入其领海非法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同时严正声明中国主权立场,并对日船实施驱离措施。其后中国渔政船、海监船持续在钓鱼岛领海内进行巡航,甚至中国海监飞机在钓鱼岛上空正常执法巡逻,迫使日本起飞多架战机拦截。日本内阁府11月24日公布的舆论调查显示,认为中日关系“良好”者仅为4.8%,较上年下降14%,认为中日关系“不好”者占92.8%,较去年上升16.5%,分别创下历史最低和最高纪录。
图9-1 2013年4月23日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驱逐日本船只(从下而上为日本右翼船、中国海监船、日本保安厅巡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