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关系风波

二、 日美关系风波

在70年代,美国整体实力下降,相反苏联却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1979年1月,伊朗爆发革命,同年11月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当地学生占领,扣留使馆人员为人质,美国出动军队拯救失败。12月阿富汗发生政变,苏联突然入侵阿富汗。美国国防部在1980年2月罕见地发表声明,要求日本大幅度增加防卫费。当时的大平正芳首相同年5月会见美国总统卡特时约定增加防卫费,因而在编制新年度预算时,一般支出较上一年的增长率为4.3%,但防卫费却增长了7.6%。铃木善幸内阁成立后仍然维持了这一预算方案,同时成立包括粮食、资源能源等经济合作以及文化交流在内的“综合安全保障阁僚会议”。在1981年1月的国会施政演说中,铃木首相明确表示未来五年将政府开发援助提高一倍,即从1976年到1980年的107亿美元提高到1981年到1985年的214亿美元。 (7)

1981年1月6日,内阁会议决定2月7日为“北方领土日”,因为126年前的同一天德川幕府与俄国签订《日俄亲善条约》。2月7日,日本各地举行要求苏联归还北方四岛的集会。同年9月10日,铃木善幸作为现任首相第一次乘坐自卫队直升飞机从空中视察了北方四岛。战争结束时北方四岛有1.7万日本人,1980年时还有5300人。

1981年1月8日,铃木首相出访东盟五国,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铃木首相认为,作为首相出访首先选择东南亚是表示日本为亚洲成员,通过加深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合作确保和平与安全,同时已经确定同年5月访美,与美国总统里根会谈,会谈之前应倾听发展中国家有关南北首脑对话的建议。 (8) 在访问过程中,除向菲律宾提供420亿日元贷款和对印度尼西亚追加189亿日元资金外,铃木首相特别重视培养能够振兴农业、中小企业、资源开发的人才。因此,提出设置“人才培养项目”,即日本提供1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在东盟各国和日本的冲绳县设置“人才培养中心”,支援东南亚各国的人才培养。

1981年1月,保守派政治家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在不断批判苏联的同时,主张“强大的美国”,世界形势呈现“新冷战”局面。1981年5月4日,铃木首相访问美国,并在7日和8日与里根进行两次会谈。在7日的会谈中,双方就亚洲形势交换了意见,里根总统希望日本提高防卫力量。

在会谈后发表的共同声明中,日美双方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紧密合作,建立自由与民主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同盟关系”;对苏联干预阿富汗事务及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活动表示担心,并呼吁“立即无条件地撤退”;日美为应付对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性挑战”进一步加强在防卫、经济、援助等方面的合作;在确认日美安保条约意义的基础上,日美两国“明确分担义务”,日本自主地以符合宪法及基本防卫政策的形式完善本土及周边海空区域的防卫力量,并负担在日美军的费用。

在日美首脑会谈结束后举行的日本记者团见面会上,针对如何评价首次在共同声明出现的“同盟关系”提问,铃木首相回答说:“在自由与民主主义、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等价值观方面,日本与美国完全相同。是维护上述价值观的同盟关系,不带有军事的涵义”,明确否认了“军事同盟”性质。 (9)

1982年6月,铃木首相在参加发达国家首脑会议时与美国总统里根会谈,表示“目前的日美关系是最坚固的同盟关系”,里根评价了日本政府增加1982年度预算中的防卫费以及第二次开放市场措施,重新确认了日美之间的合作关系。 (10) 尽管如此,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因铃木首相“日美同盟关系不包括军事涵义”发言带来的日美关系紧张状态。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贸易迅速增长。日本出口建设材料、钢铁、成套设备等到中国,从中国进口原油、煤炭、农产品等。中国计划到1985年生产6000万吨粗钢,作为核心企业的上海宝山钢铁厂建成后年产600万吨。日本的新日铁、三菱集团与中国合作,从1978年12月动工建设,是中日长期贸易协定具有象征性的事业。但在1980年底中国宣布停止第二期工程,并通告新日铁、三菱集团废除合同。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日定期部长级会谈后,中国正式通告有关日本企业,中止包括宝山钢铁厂、北京新东方石油化学工厂、南京及山东省的石油化学工厂等在内的中日经济合作巨大项目的建设,并废除有关合同。 (11)

中国的解释是建设计划过大,这些企业属于经济计划调整对象。但中国废除合同总额达到5000亿日元,其中日本占3000亿日元。1981年9月,二阶堂自民党总务会长访问中国,提出日本为宝山钢铁厂、大庆石油化学工厂继续建设提供3000亿日元的资金合作,中日双方达成协议。同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第二次中日定期部长级会谈中,签署3000亿日元的资金合作文件,另外在1981年度向中国提供600亿日元的贷款。

1982年5月31日至6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在访问期间,赵紫阳总理拜会了裕仁天皇,还同铃木善幸首相举行了两次诚挚、友好和坦率的会谈。他们就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进一步发展两国合作关系的问题。赵紫阳总理提出了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三项原则,即在两国之间现存的和平友好关系基础上,积极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中日经济关系应该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从各自的需要和可能出发,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发展这种经济关系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不受国际风浪的影响。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对当年送审的高中一、二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提出诸多修改原则,要求对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侵略行为加以淡化,并对一些具体的史实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例如将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改为日本军队“爆炸了南满铁路的局部地方”;将日本军队挑起“卢沟桥事变”和侵略华北改为“进入”,并将所有涉及“侵略”的词句全部换成日语的“进出”;将日军在中国实行的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改为“抗日运动的展开,迫使日本军队保证治安”;将原来教科书中的“在占领南京之际,日军杀害了中国军民,并进行了强奸、掠夺、放火,这一南京的屠杀遭到了国际上的谴责,据说中国牺牲者达20万人之多”一段删除,改写为“在占领南京时,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队蒙受相当大的损失,引起了日军激愤,杀害了很多中国军民”。

上述教科文内容立即引起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人民日报》在7月20日发表批判的文章,26日中国驻日使馆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8月1日中国政府通知日本方面:在日本文部省篡改侵华史实问题未解决之前,文部大臣小川平二访华是不适宜的。8月6日,日本文部大臣小川平二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日本准备接受出版社和作者的申请,修订那些教科书上不正确的叙述。8月8日,铃木首相决定在原则上重写中学历史教科书。26日,宫泽喜一官房长官发表谈话,表示政府具有修改其记述的责任,今后在审查教科书时尊重《中日共同声明》精神,并充分倾听来自中国、韩国的批判声音。

1982年9月14日,文部大臣小川平二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要求“在处理与近邻亚洲各国发生的近代和现代历史上的事实和现象时,从国际理解和国际协调的观点出发,给予必要的考虑”。教科书审定调查审议会也同意在社会科教科书审定基准中增加一项规定:“在处理我国与亚洲近邻各国之间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时,要从国际理解和国际协调的角度予以必要的考虑”,即所谓的“近邻诸国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