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中流”

二、 “一亿中流”

根据内阁总理府的舆论调查,在日本,1958年认为自己生活属于“中上”的为3%,“中中”为37%,两者相加为40%。另外,“中下”为32%,“下”为17%;到1970年,“中上”达到7.8%,“中中”达到56.8%,两者相加为64.6%,“中下”减少为25%,“下”减少为6.6%。如果将“中下”也包括在“中”的意识中,1958年72.4%的人具有中流意识,到1979年则达到91.3%。另外,根据社会学者的调查,具有中流意识的人在1955年为41.9%,1965年增加到54.8%,1975年进一步增加到76.4%。 (71) 尽管因问卷对象、问卷方式、选择方案的不同会产生调查结果相异,但认为生活不断提高的意识却是共识。

正如70年代的政治、经济处在动荡时期一样,日本社会也呈现各种现象。首先刚刚富裕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未来仍抱有不安,特别是石油冲击带来的阴影。1973年,小松左京撰写一部科幻小说《日本沉没》,描述几位海洋地质学家发现日本列岛将沉没的征兆,越来越多的迹象证明了其推断,政府首相不得不向国民宣布“日本列岛将在10个月内全部沉入大海”。整个日本处在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想方设法逃往海外,内阁策划向世界各地输送移民,又引起各国的强烈反应。该书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一年内上、下册共发行400多万部,随后拍摄的同名电影的观看数累计达880万人次。

其次,上述不安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社会性暴力转化为少数人的恐怖行为或内部暴力。60年代末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消失后,除“赤军派”外,另外还有少数激进分子进行恐怖活动。1971年,警视厅警务部长土田国保之妻被邮寄的炸弹炸死。1974年8月,名为“东亚反日武装战线”的组织在三菱重工公司大楼引爆炸弹,造成8人死亡、385人受伤,其后该组织又连续制造10多起针对大企业的爆炸事件。1975年5月,该组织的8名成员警方被捕,但到1979年仍进行了包括北海道警察本部、北海道厅、东本愿寺、神社本厅等在内的爆炸事件,其后逐渐平息。

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之间实施的暴力活动增加。1970年8月,“中核派”杀害“革命马克思主义派”成员,以此为开端,再加上“社会主义青年同盟解放派”,三个学生组织之间的暴力活动不断升级。仅在1974年就有11人死亡,605人受伤,423人被捕。暴力现象也蔓延中小学校和家庭,1980年“校内暴力”“家庭暴力”成为流行语。

“校内暴力”及“家庭暴力”与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有密切关系。石油危机引发经济萧条以后,各企业实施合理化、效率化应对措施,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心理转移到子女一代,为进入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除学校正规教育之外,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再到各种各样的补习学校学习。1975年出现了“乱塾时代”的流行语,同年大学生突破200万人,课余去补习学校的小学生为62%,中学生为46%。 (72)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居民逐渐转移到城市。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高学历是前提条件,因而激发了其升学欲望。高中升学率1950年为42.5%,1960年为57.7%,1970年上升到82.1%。“从好学校到好公司”成为学生和家长追求的目标,1976年全日本实施的“学习能力测验”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因为这种测验形成的“偏差值”不仅决定学生在学校的名次,而且也成为学生考取何种大学的依据。为提高较差学生的成绩,大量补习应运而生。

称为“学习塾”的补习学校最初针对成绩差的学生,到70年代中期演变为应付入学考试的特别训练学校。1979年实施大学统一考试制度,每年只有一次国公立大学入学考试的状况进一步增加了著名大学的竞争率,推动了补习学校的迅速发展。大型补习学校在1975年陆续法人化,成为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家庭教育开支中的补习学校费用也达到一个高潮,为17%左右。

但是,学习的巨大压力往往使学生身体及心理均出现异常,例如在中小学生的健康调查中,经常出现“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咬手指及抽搐症增加”“经常跌倒的孩子增加”等情况,这些症状进一步发展为食欲不振、呕吐、视听障碍等病症。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拒绝上学的青少年开始引人注目地增加。1975年拒绝上学的青少年为10534人,其中小学生2830人,初中生7704人;到1980年分别增加到3679人和13526人。与此同时,暴力化现象也逐级增加,也有为此自杀者。1975年校内暴力达到高峰的2700件左右,虽然其后迅速下降,但对教师的暴力行为却呈现出上升趋势。 (73)

70年代也是日本的偶像时代,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物一旦放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再通过显像管传播出去,立即成为普通大众的偶像,使年轻少男少女均抱有“或许自己也能成为明星”的梦想。日本电视台为发现新歌手而制作的唱歌比赛节目《明星诞生》从1971年10月开始播放,到1982年结束时推出了许多新歌手,其中不少成为明星,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山口百惠。

1973年,山口百惠、森昌子、樱田淳子作为“花丛三人组”推出,有“蓝色之性”歌曲的《一个夏天的经验》大受欢迎,成为人气歌手。明快、可爱的偶像符合时代主流,成熟的形象大放异彩。1974年10月开始播放包括《血疑》在内的“红色系列”等充满悬念的连续电视剧,山口在其中扮演了不幸的女主人公。另外她还在《伊豆舞女》《潮骚》等电影中与三浦友和联合演出,奠定了巨星的地位。在事业达到顶峰的1980年11月,山口百惠宣布与三浦友和结婚,完全退出演艺圈,年仅21岁。山口百惠为获得家庭大幸福而放弃超级巨星的地位,其纯洁的举动更增加了人们的喜爱。当时山口百惠撰写、出版的自传体随笔《蓝色时代》成为销售超过200万册的畅销书。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尽管大量农村出身女性转移到工人队伍中,但女性在就业人员的比例却因大量家庭主妇的出现而下降。例如1960年女性就业比例为54.5%,到1975年下降到45.8%。与此同时,专门从事家务的比例从1960年的29.8%上升到1975年的36.9%。70年代中期是家庭主妇最高比例时期,当时流行的《结婚吧》(1971年)、《你》(1972年)、《新娘》(1973年)、《磕头虫的桑巴》(1973年)等歌曲均反映了主妇愿望及分工意识。

石油危机之后,企业进行合理化措施,调整雇佣政策,为降低成本而积极雇佣女性钟点工。另外,男性工资也难以得到较快提高。为补贴家用,女性也开始走出家庭。从1977年开始,女性就业的比例逐渐提高,1984年超过家庭主妇的比例。但就业女性中的钟点工比例逐年增加,1975年为17.4%,到1985年上升到22%, (74) 其中大多是中高年女性,即年轻时工作,结婚后退职在家生儿育女,儿女长大成人后再出来工作的女性较多。据调查,专心家庭的女性从1973年的30%下降到1983年24%,相同时期主张“家庭和事业”两立的女性从24%上升到34%,主张为生育子女及其教育而退职的女性也从44%下降到40%。当时钢铁工人的四口之家在1973—1983年收入增加二倍,但子女的教育费却增加了四倍。 (75)

1972年作家有吉佐和子出版《恍惚的人》,细致地描述了患老年痴呆症者的悲惨与家族护理的困难,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第二年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进一步成为社会性话题。1977年,日本人男女的平均寿命均为世界第一,男性为72.69岁,女性为77.95岁。1970年时,65岁以上者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为7.1%,1975年为7.9%,到1980年达到9.1%,约1065万人,同年日本总人口为1.17亿。

虽然日本的老龄化现象尚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老人难以与子女同居,社会福利设施严重不足,因而成为较大问题。1973年,政府设置以田中角荣首相为本部长的“老人对策本部”,并实施70岁以上老人医疗免费化。地方自治体实施老人乘车免费、大量增加包括门球在内的老人体育设施。但实施老人医疗免费制度后,老人就诊率大幅度上升,其费用超过政府预计的三倍。另外因医院未能相应提高接待措施,出现等待就诊时间较长、增加医院负担等问题,1983年政府被迫实施老人医疗部分收费,以减轻国家负担。

经济高速增长以后,外出就餐的个人及家庭迅速增加,因而形成了庞大的餐饮产业。1970年被认为是日本餐饮产业元年,因为同年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连锁企业开始登陆日本,另外在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参观人数众多,皇家股份公司经营的四家饭店,利用中央厨房的方式满足了巨大规模的餐饮需求,销售收入达到10亿日元,引人注目。此后,以家庭餐馆为中心的餐饮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在1960年以后的40年间,人们在餐馆就餐的习惯使得食品支出增加了近三倍。 (76)

1977年也是卡拉OK大流行之年。1972年在神户俱乐部及酒吧为客人伴奏的井上大佑为外出旅行的老顾客录制了一盘伴奏录音带,效果不错。受其启发,井上组织小乐队录制了60首伴奏曲,放在电唱机中为客人伴奏。兵库有一家生产家庭音响的企业在1975年发明了八声道磁带和放大器组成的伴唱设备,并开发适合客人演唱的磁带及其商业用伴唱机,受“无人乐队”名称的启发,称之为“卡拉OK”。

最初的卡拉OK是手持麦克风看着歌词本演唱,1978年8月15日,带有歌曲和歌词的录像带上市销售。1982年,先锋公司制作出画面清晰、方便寻找歌曲的光盘,不仅解决了录像带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推动了卡拉OK热。1985年5月,冈山县经营拉面馆的老板将集装箱改造成卡拉OK包厢,每小时收费1000日元,客人源源不断。过去是一边喝酒一边演唱,但现在不用喝酒就可以唱歌,于是那些不能喝酒的中学生和不会喝酒的家庭妇女、老年人也加入到卡拉OK的大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