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型现代化的完成

二、 追赶型现代化的完成

1964年10月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日本经济恶化,1965年民间设备投资比前一年减少5%,实际增长率也从13.2%下降到5.8%。1964年底,日本特殊钢公司因负债200亿日元申请公司更生法,1965年3月,山阳特殊钢公司因负债500亿日元申请公司更生法,这一时期许多较弱的中小企业倒闭。

证券公司自池田内阁成立以后发展迅速,1961年发行公司债券投资信托以后出现过热状态。证券公司以顾客储存的长期信用银行金融债券为担保借贷短期资金买卖股票和公司债券,其金额在60年代迅速膨胀,最高时的1965年4月达到2923亿日元。但受美国总统肯尼迪1963年7月强化美元地位以及肯尼迪在同年11月被暗杀的影响,东京股票交易所平均股票指数下跌。尽管16家银行与4家大证券公司成立的“日本共同证券”投入大量资金挽救股市,日本银行也投入845亿日元,但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

1965年5月21日,《西日本新闻》发表“山一证券”经营危机的特别快讯后,该公司顾客纷纷要求解除投资合同,三天之内偿还资金达到70亿日元,挤兑风潮也蔓延到其他证券公司。此时“山一证券”借款超过700亿日元,累计赤字超过100亿日元,即将倒闭的状态。 (44) 5月28日晚上,包括大藏省次官、日本银行总裁在内的数家大银行首脑紧急会谈没有得出结论,火速赶来参加会议的田中角荣决定以保护信用制度的名义发动日本银行法第25条,即日本银行“无限制、无担保”地向“山一证券”提供282亿日元的特别融资,终于平息了挤兑风潮,使众多证券公司渡过难关。

因经济萧条,税收低于最初的预算,为弥补收入不足,在1965年度的补充预算时发行了2000亿日元的赤字国债。在1966年度的预算中,又发行了6750亿日元的建设公债。作为战后首次发行的国债,除刺激经济恢复景气外,也有充实社会资本的目的。1965年度的一般会计最终支出为3.7231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12.4%,财政投融资为1.7764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20.9%。同时出口增加,从1966年夏季开始设备投资出现高涨,日本经济出现战后最大的繁荣。

佐藤内阁在1965年1月制定了《中期经济计划(1964—1968年)》,因证券危机而在1967年3月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67—1971年)》,设计年均增长率为8.5%,同时对应1967年开始的资本自由化。佐藤内阁将物价稳定、经济效率化、社会发展作为重点政策课题,其中经济效率化的内容是中小企业、农业、流通业的现代化,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改善住宅和交通,改善生活环境,消除公害等高速增长带来的弊端等。

从1965年10月到1970年7月,日本出现了长达57个月的经济繁荣。1966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0.4%,其后每年均超过12%。媒体以创造日本国土之神加以命名,称之为“伊奘诺景气”。1966年出口额比前一年增加16%,达到3.5195万亿日元,1967年为入超,1968—1971年连续四年每年出口增长率在20%左右。随着出口的增加,以设备大型化为目标的民间设备投资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加工型产业和非制造业部门。1966年民间设备投资比前一年增加17%,1967年为31.6%,到1970年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实际投资额1966年为11.5万亿日元,1971年增加到26万亿日元。 (45)

出口急速增加与美国进行的越南战争有关。美国国内经济倾向于军需产业,其他产业的设备投资减少,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减弱,在固定汇率的基础上,日本产品迅速进入美国,1965年以后对美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30%;美国对亚洲地区各国的军事开支及对外援助也使日本对该地区的出口急剧增加,其中不仅包括工业产品及消费资料,也包括基地等建设所需机械、钢铁等重化学工业产品;根据美国的需要,日本也增加了对该地区的经济援助,从而带动了日本商品乃至日本企业进入东亚各国。但日本过度注重对外经济的姿态,以至于在1969年出现了日本为“经济动物”的流行语。

6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形成了钢铁、汽车、造船、电气等四大出口产业及其外需型结构。采用大型高炉的钢铁厂陆续建成投产,例如大幡制铁的堺工厂(1965年)、名古屋工厂(1969年)、君津工厂(1969年),住友金属的和歌山工厂(1966年)、鹿岛制铁所(1971年),日本钢管的福山工厂(1969年)、川崎制铁的水岛工厂(1969年)、神户制钢的加古川工厂(1970年)等,均是占地面积大、进口煤炭和矿石、炼铁·炼钢·制品一体化的大型联合企业,1971年世界共有48座容量2000立方米的大型高炉,日本就拥有22座。

1965年10月,汽车进口自由化,企业为此进行集约型的大规模设备投资。1964年“日产”建造专门生产小型车辆的座间工厂后与“公爵”合并,“丰田”与“日野汽车”“大发工业”进行业务合作。汽车产量1965年为178万辆,1970年增加到529万辆,轿车的产量从1965年的69.6万辆增加到1970年的317.9万辆。轿车拥有量1964年为132万辆,到1972年超过1000万辆。 (46)

彩色电视机产量在1965年为9.8万台,1970年达到640万台,黑白电视机的产量也超过609万台,电视机的出口也大幅度增加。6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彩色电视机、空调、汽车统称为“3C”的消费时代,到1970年,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为26%,空调为6%,汽车为22%。

日本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人口“过密”及“过疏”现象更为严重。为此,1969年5月内阁会议决定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新全综”或“二全综”)。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1985年,建设联结东京与地方产业城市之间的新干线、高速公路、通讯网络,以形成物资流通和通讯网络,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纠正地区差距。从北海道的苫小牧到鹿儿岛的志布志湾,整个日本列岛均纳入大规模产业开发之中。作为高速交通网络,东京湾沿岸道路、本州四国大桥、青函隧道、关西机场均在计划之列。

1970年5月,佐藤内阁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1970—1975年)》,公共投资的重点放在环境卫生、公共住宅、道路、机场等领域。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产值超过2000美元,达到美国的40%。第二产业从23.4%上升到34%,第一产业从41%下降到19.3%。出口总额约7万亿日元,增加约10倍,成为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是贸易盈余国。 (47)

在60年代后半期,为适应国际化企业纷纷合并。1964年新三菱重工、三菱日本重工及三菱造船合并,恢复财阀解体前的三菱重工;1965年神户制钢与尼崎制钢合并;1966年东洋纺织与吴羽纺织合并,1968年石川岛播磨吸收吴造船厂,同年川崎三企业合并为川崎重工业;1969年住友机械与浦贺重工业合并为住友重机械工业。其中最大的合并是1970年3月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组成“新日本制铁”,资本金高达2294亿日元,从业人员8万名。合并前两个企业是该产业领域第一位、第二位大企业,合并后20种产品的市场占有额均超过30%。

60年代后半期,东南亚各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引进外资,实施出口导向工业化。过去以战争赔偿及经济援助为主的投资逐渐转变为日元贷款的投资,其数额从60年代前半期的5亿美元增加1969年的13亿美元。民间直接投资1965年时为197件、1.59亿美元,1968年开始急剧增加,1970年时达到730件、9.4亿美元,这些投资大多以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大型综合商社为中心。 (48)

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物价的上升。50年代后半期物价基本稳定,60年代前半期批发物价年增长率为1%,但消费者物价每年上升6%。1966年消费者物价上升5.1%,批发物价上升4.3%,其后批发物价再次稳定,但消费者物价1969年上升5.2%,1970年上升7.7%,在整个60年代年均上升5.9%。但在同一时期,美国上升2.8%,英国上升4.1%,联邦德国上升2.7%。 (49)

在60年代后半期,农业人口继续减少,1970年为927万,兼业农户上升到84.4%。土地逐渐转化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耕地面积从1965年的6004千公顷下降到1970年的5796千公顷。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加,1970年达到1580万吨,为10年前的3.5倍。日本国内对大米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出现过剩局面。1967年大米丰收,产量达到1445万吨。其中也有单位产量不断增加的原因,过去每10公亩产量400公斤,1967年增加到450公斤,大米需求量却从60年代前半期的1300万吨下降到1200万吨。库存米在1965年为5万吨,1967年增加到64万吨,1968年为298万吨,1970年进一步增加到720万吨。

大米价格分为以生产费用为基准的生产者价格和稳定消费者生活的消费者价格,60年代生产者价格超过消费者价格,因而粮食特别会计存在赤字,其赤字从1960年的281亿日元增加到1970年的3608亿日元。 (50) 因此,政府在1969年实施冻结米价、1970年开始减少水稻种植的生产调整政策。60年代以前,政府管理粮食的流通,指定各级贩卖者。消费者到政府指定的粮食贩卖者那里接受配给的粮食,外出吃饭需带以大米换来的食券。1969年修改《粮食管理发施行令》,大米开始自主流通,消费者自由选择零售店。

1969年经常收支急剧增加,消费者物价上涨。同年9月实施紧缩政策,提高官定利率及准备金比率。1970年设备投资达到顶点,同年10月政府降低官定利率。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颁布“新经济政策”,宣布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对进口货物征收10%的附加税。政府连续六次降低官定利率,但最终被迫改变固定汇率,提高日元币值17%,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改为1美元兑换308日元。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