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里——论当代“精神还乡”的一种写作动因
董之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当一种精神现象以文字和概念的方式映入眼帘,进而作为客观对象被纳入研究视野,这先要归于现代心理学对于机械、简单化的物质存在决定论的否定。一般说来,任何科学都难免不受到“不切合具体现实的责难”,文学研究由于研究对象自身“虚无缥缈”的特性,更容易遭此非难。但文学作品对于想象的传达,对一种精神现象的描摹,就像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能直接与现实结合的“概念”,“依然不完全是一种虚构,除非你宣布一切思想的结果都是虚构”;因此,对它们所具有的客观性“便不能一笔抹杀,斥之为唯心论”而不屑一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顾虑到这一点,他辩解道:“对于描摹像人类的心这样不可捉摸的一种东西的尝试,不要责备得太严罢”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