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模式:阶级斗争成为情节推动力
建国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极大地影响了电影人的创作思想。尤其是全国各地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后,电影的教化宣传功能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具体体现在电影《暴风骤雨》中便是政治化叙事的大量运用。影片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以政治立场作为衡量人物好坏的标准,以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所以影片最终成为党和国家合法化的影像图解。
影片的核心事件是土改运动。肖主任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地主韩老六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影片的核心情节。情节的推动便发生在二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之中。但表层的阶级斗争实际上是两大政治力量——以肖主任代表的共产党和以韩老六、韩老七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之间的力量对垒。正反两派势力一出场,影片便亮出了各自的政治底牌。肖主任的出场以一场宏大的即将胜利的人民战争为背景,它一方面介绍了人物的身份和前史;另一方面成为党的力量的一种象征符号。韩老六一出场就扬言要奴才李青山去和外围的国民党势力送口信。而韩老六的坏在影片中主要通过政治事件和道德事件的叠加来表现的。其一,间接从群众口中再现他欺压剥削百姓的前史,展示他道德上的沦丧;其二,韩老六通过家族势力,和土匪、国民党高官沆瀣一气,展现他在政治上的反动。影片通过闪回赵玉林的受难史、老孙头口述血泪史等煽情片段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韩老六。韩老六强奸妇女,鱼肉百姓,甚至对自己的老本家也是相互利用,全无半点道德良心。与此同时,韩老六又与背后的政治势力国民党相互勾结,在这里导演将道德谴责和政治批判合二为一,从而让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同时进行政治教育。
相反肖主任却坚决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最后赢得了土改运动的胜利开端。肖主任的胜利实际是先进力量的确认。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他成为党和政府的传声筒和代言人。他的胜利就是党的胜利。肖主任从进村开始,先在生活作风上和韩老六保持距离,严词拒绝他的收买和诱惑;接着在政治立场上得到人民的拥护,撤销了被韩老六腐化的农会委员;然后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缴获韩老六的枪支,击毙土匪头子韩老七,最后分田地到户。肖主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在土改运动中的一次运用。从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段而言肖主任作为元茂屯的外来者,他充当了一个高大全的政治角色。本质上来说,肖主任只是一个政治化的人物,既没有家庭也没有复杂的内心斗争。在影片中唯一介绍肖主任背景来历的是与他的同事的两场戏。而这个同事出现的目的只是为了印证我党军事方针的胜利。肖主任的来去匆匆都是因为党的命令,一旦使命完成,他便要退出表演的舞台,离开元茂屯。所以,肖主任作为政治运动的领导者,更多的是一个集体化的政治角色,而非一个个体的人而存在。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无数个启蒙者和领导者都是由类似于“肖主任”这样的人物来担当的。而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也最终通过无数个“肖主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