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立波早期的记行性作品关注底层,以真切的感受,真实的记叙,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游行妓》、《船上》、《汨罗》、《当》,记叙了周立波从湖南到武汉的行踪,留下了他途中的见闻与感受。他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其境遇表示哀怜,以此控诉黑暗社会。
其中《汨罗》是一篇典型游记,发表于1935年1月5日上海《大晚报·火炬》。文章抓住火车在汨罗停靠的很短时间,以屈原追求的光明与现实的黑暗相对比,以“一碗馄饨”、“一杯茶”两个细节描绘现实、抒发感受。作品结尾描绘了自然景色:
田野是一片灰白,那被三四个月烈火般的太阳烧焦了的水田和溪流,都裂着许多长大的口,好象要吞食地上的一切;那灰尘满叶的树木,那骷髅一样的水车木架,那凋敝倾圮的稻草茅棚,那一切荒墟,一切童山,还有那在田陇上走着的菜色的农民。xxx
在这里,作家没有一点寄情山水,陶醉自然的情致,而是对祖国山河颓败,底层民众不幸的哀怨。
在他早期游记中,有一组湘西通讯:《湘西苗民的过去和风俗》、《湘西行》、《雾里的湘西》。这是作家1939年在沅陵《抗战日报》工作时采访湘西后写的。这一组作品介绍了剽悍勇敢,不甘屈辱的湘西苗族儿女英勇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史,揭露了反动统治者对苗民剥削与压迫的罪恶史。同时,作家也出色地描写了湘西的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如湘西乾城人民的“赶场”,被作者记叙得细致入微。
今天是乾城的场期。乾城的场,是湘西各县规模最大的。远方的买卖人常常走过几县到这里来赶场。现在虽然不是太平日子,据说赶场的人也还是不少。到了中午,各村各寨的背着背篓,担着担子的男女越来越多了。乾州东门外的旧校场,摆满了货物,挤满了人,人声好像远处的涛声一样,轰然的传进城里。人虽然多,场中的排列,一点都不乱。各种货物都陈列在一定的地方。卖狗肉的屠夫不能和看相的术士混在一起。卖牛羊的贩子,分立在蔬菜瓜果商人的两边,布匹,粮食,和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品,都一行一行的排列着。没有警察和法律干预他们的位置,一切都依着习惯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