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者还乡的另一种审美维度——合作化时期的周立波及其小说创作
杜国景/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还乡是知识者(文人)思接千古的一种文化姿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叙事传统,其中的内在逻辑错综复杂,不可同一而论。怎样的还乡者?缘何还乡?乡是什么乡?还乡是何情感体验与表达?所有这一切,都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差异而各有说道。惟其如此,还乡才是洞悉知识者灵魂的一扇窗口,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之维。跋涉在漫漫人生之旅的知识者,也许只有回到他生命的起点,才会露出最真实的面目。周立波也曾经是一个还乡者,而且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举家还乡。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不能用游子与故乡或士大夫还乡这样的逻辑去解读。也不可与鲁迅那样的启蒙意义还乡、沈从文那样的精神还乡相比拟。甚至与同一时代的赵树理、柳青还乡,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周立波实际创造了一种新的还乡模式,其中蕴含着知识者与革命者、个人主体与超个人主体、乡土的他者启蒙与自我启蒙、还乡的当下写作与艺术自律等诸多对话关系。《山乡巨变》等还乡之作在情感体验与艺术趣味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异,均可追溯到这个意义上去。它甚至具有精神转换史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