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四)

有这种文艺大众化时代的历史经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显然比一般所谓“工农兵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中图解式的小说有更深厚的文化蕴涵。作品的亮点不是传统小说中万众瞩目的英雄人物,与之相反,“从新的立场出发”所表现的“新的叙事诗”中,现实生活里的芸芸众生更能够给读者“一个很大的震动”,给读者“极大的勇气”,“力图恢复与人们的合作”xxviii。这不仅对于读者,也是周立波“精神还乡”的意义所在。

现代作家“精神还乡”写作并非自周立波始,如果从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20年代的作品算起,到《山乡巨变》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鲁迅说:“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经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已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xxix。更不必说古典文学中那些“逃禄归耕”,或以“香草”“美人”自比的作品,已经有一两千年历史。

然而,与以往把乡土、自然作为作家自我人格外化的写作不同,周立波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在《山乡巨变》中获得了实现的巨大潜能。特别不容忽视的是小说中的各色人物,他们普通人的身份通常被外界忽略为“无言无语,难以捉摸”的一群xxx。周立波以及当代一批反映农业合作化题材的小说作品,把这些中国基层的农民推向历史前台,他们不是作家标榜自我人格的投影,也不是激进政治的传声筒。由于文艺大众化的历史背景,周立波以其特有的文学经历和文学修养,使他对农村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揭示,其中“芸芸众生”的每一位,都无法用后来所谓的“中间人物”加以定格。他们活灵活现,诚实可爱,由此与作家的政治理想能够更为有力地结合在一起:从长远来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并不集中于少数“先进人物”,而是中国乡土社会对于未来的一种普遍性期待。

《山乡巨变》中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周立波建造的“小说故里”,他带领读者去实现的一种“精神还乡”,依然为我们今天的纪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2012年8月9日完稿,本文为作者参加湖南省益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周立波文学研讨会”(2012年8月15-16日)的学术论文

注释:

i 参见[英]奥兹本著,董秋斯译:《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89、190页。

ii M.H.艾布拉姆斯著,骊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iii 《周立波生平年表》,李华盛、胡光凡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乙种)·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iv 葛洛:《怀念周立波同志》,《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

v 陈涌:《我的悼念》,《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

vi 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vii 葛洛:《怀念周立波同志》,《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

viii 王西彦:《读〈山乡巨变〉》,《人民文学》1958年7月号。

ix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8页。

x 肖云:《对〈山乡巨变〉的意见》,《读书》1958年第13期。

xi 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人民文学》1958年7月号。

xii 王西彦:《读〈山乡巨变〉》,《人民文学》1958年7月号。

xiii [日]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xiv 史纪言:《赵树理同志生平纪略》,《汾水》1980年1月号。另外参见荣安在《人民作家赵树理》一文写道,1949年赵树理回忆说:“在十五年以前(即1934年)我就发下洪誓大愿,要为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写点什么东西,那时大多数文艺节朋友虽倾向革命,但所写的东西还不能跳出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圈子。”《天津日报》1949年10月1日。

xv 参见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58页。

xvi 周立波:《后悔与前瞻》,《解放日报》1943年4月3日。

xvii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17、818页。

xviii 陈涌:《我的悼念》,《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

xix 严文井:《我所认识的周立波》,李华盛、胡光凡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

xx 老舍:《三年写作自述》,《抗战文艺》七卷一期。

xxi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13页。

xxii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14、815页。

xxiii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

xxiv 欧阳山:《我写大众小说的经过》,《抗战文艺》七卷一期。

xxv 周立波:《后悔与前瞻》,《解放日报》1943年4月3日。

xxvi 周立波:《后悔与前瞻》,《解放日报》1943年4月3日。

xxvii 参见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157页。

xxviii [日]竹内好:《新颖的赵树理文学》,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xxix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三十年集》(29),《且介亭杂文二编》,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年版,第39页。

xxx 参见《从“故事”到“事情”》:“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中国社会和女性缺乏基本的了解,深知带有东方主义的偏见,因此中国妇女是一些‘无言无语,难以捉摸’的人,并以这种虚拟状态生发出一种女性经验的优越感。这种看法曾被西方另一些女性主义学者批评为‘殖民主义者乐善好施的症状’(佳·查·斯皮瓦克:《在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董之林:《盈尺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