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程的历史性与角色转换的再认知——对周立波创作的一种历史再审视
2025年09月26日
社会进程的历史性与角色转换的再认知——对周立波创作的一种历史再审视
谭伟平/ 湖南怀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罗先海/湖南怀化学院
20世纪的新文学史上,从鲁迅创作始,一直到新时期以来乃至当下的创作,不可否认存在着一条乡土小说发展的明显轨迹。鲁迅、沈从文、赵树理、高晓声…….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将永远名垂新文学史册。文学的突变往往都发生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农村小说的发展,无疑遭遇着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一是“五四”时期,这一时期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首先将中国底层农民的形象纳入到了文学的视野;二是新中国成立之交的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破天荒地成了历史的主人,时代的启蒙者;三是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农民形象好像又回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呈现出某些模糊化和寓言化的倾向。其中,尤其以第二个时期亦即新中国成立之交的四五十年代,因为受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争论和非议较多。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文学与“五四”相比,文学丰富多样的形态在减弱,但鲁迅所开创的极富现实主义精神的乡土文学传统仍然一脉相承。如果说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在解放区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史上明显飘扬着一面“赵树理方向”旗帜的话,那么,在这一神圣光环的背后,在由解放区进入新中国的转折时期,同样存在着一种用艺术之笔表达社会大进程的“周立波现象”。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大转型时期,周立波的创作能够站在当时时代共鸣的立场上而又不盲从于当时盛极一时的极左思潮,而成为一种区别于“赵树理方向”典型的“周立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