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周立波先生的作品是一种纯正的乡土文学作品,它们实际上保存着人们对经典阅读的需求。

将周立波先生的作品与时尚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由这种对比而能使人们产生不同于时尚生活和文学的阅读想象与阅读意味。因为,周立波先生的作品在这个浮华时代显示了生活的纯朴,记录了逝去年代的生命情怀,读者可能由这个年代所匮乏的、周立波先生的作品所保存的这种纯朴和情怀去进入一个清新的精神世界中,由此去寻找、对比、想象、集中过去与今天、文学与现实、生命与时代、形式与内容的另一种感受,那些作品就像一个个逝去的焦点,通过这些焦点的重新聚合,读者可以由此去扩充自己的历史想象和精神联系,从而可能更加有效地寻找过去与今天的生活和文学的同时性效果。

周立波先生的作品中的那种文学记忆,在1990年代后很大程度上被淡漠、被忘却甚至被压制和被敌视,但真实的情景也许是这些生活情景和文学风格中的某些品质不该被涂抹在一片灰暗中。

这样的记忆的起点是1950年代,那是颂歌年代,生活与文学都具有明快热烈的风格,对共产党、毛泽东、新中国的赞颂之情占据了生活与文学的重要位置。那时的生活与文学都充满了对从未有过的新生活的喜悦之情,祥和蓬勃的民间生活情景出现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主题中;喜庆气氛与欢乐情调为以后的生活主题和文学主题的沧桑变化开辟了一个毫不隐晦的开端,而现实幸福与理想憧憬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方向;单纯的人物、民间的生活、日常的情趣、普通的事物与时代的巨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文学单纯而明朗的风格。

1950年代末期,随着生活主题和风格的严峻变化,这种单纯而明朗的文学风格也开始变得严整朴素。1960年代转化为新风尚年代,这个年代的生活与文学共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相互一致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尺度与框架,描写社会主义的破旧立新——树立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是文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内容包含着生活现实中对内阶级斗争和对外自力更生的双重主题;这使1960年代的文学风格严谨规整,有明确而一致的现实秩序和写作秩序,共同遵守着严格的制度化美学趣味,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都严格围绕相似或者相近的主题而形成;而主题基调大多是严峻的,大致排除了有力度的浪漫和幻想,革命浪漫主义只能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这进一步形成了写作立场严正、生存态度朴素、美学趣味单一、文体语言规整的写实风格。

这就是周立波先生的作品的背景和价值,并且显示了周立波先生的作品的清新纯朴在那个年代的美学独立性,以这样的观察将周立波先生的作品置于今天的生活中,就让人殊觉不易:它们体现着一种生活风格和美学精神,而并非仅仅是一些书中的文字。一段逝去的历史、一些生命片断、一种难忘的记忆被这些作品呼唤出来,而这样一些从历史尘雾中浮现出来的片片往事和生命记忆,在我们这个年代其实很容易被疏忽、被淹没,因为人们更加重视浮华时尚和功利争夺,从而轻看生命和审美的朴质本色,漠视与利益和享受无关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