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讲授世界名著

窑洞里讲授世界名著

1939年底,周立波从桂林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担任编译处处长、文学系教员,从1940年到1943年三年多时间里讲授“名著选读”。

2006年阳春3月,我们三周研究会一行4人来到心仪已久的延安,到桥儿沟参观了鲁艺旧址,寻觅周立波在延安窑洞的踪迹,感受他当年讲课的情景。

去之前我特意拜读了周立波夫人林蓝整理编辑的《周立波鲁艺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

林蓝在校注附记中说:

延安当年物资极端匮乏。立波同志的这些讲稿,是在那时书籍奇缺,难以找到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是在那时极为珍贵的棉籽油的昏黄闪烁的灯苗下,是在那时视为最高级的各色油光纸上,是在那时鲁艺东山窑洞里的无数寒冷的冬夜与凉爽的夏日写成的。在讲稿上那些细小难辨的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倾注着立波同志为党培养文艺接班人的无尽的赤诚和心血!当时,立波同志讲授的“名著选读”,不仅使文学系的同学为之痴迷,也受到其他各系同学及教职员工的热烈欢迎,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和欣赏写作水平。故此,解放后,工作在全国各条文化战线上的延安鲁艺的老同志,每当回忆起在延安鲁艺度过的可贵的青春岁月时,必然要谈起立波同志的“名著选读”课,都对立波同志怀有深切的尊敬之情。

当年鲁艺文学系教员主要是三人。周扬教《艺术论》、《新文学运动史》。他讲课不要讲稿,善于雄辩。何其芳教《写作实习》。他根据自己诗歌散文创作经验来讲授,每堂课都点评学员的作业。周立波讲授《名著选读》。除了中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外,大量的是外国名著。

周立波教的是鲁艺文学系第二期,有12个学员,10名男生、2名女生。男生住在一个窑洞里,女生住在一个平房里。据当年的学员葛洛、陈涌回忆:

他穿一件破旧的深色呢大衣,戴一副断了一条腿、用绳子系起的近视眼镜,身躯高大瘦削,两颊深陷,可是脸上显现出奕奕的神采,浑身透露朝气。当年他也才三十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当时上课的办法是,先让我们这些学生读作品,开会讨论,最后才是教师讲授。立波同志分析起作品来,细致入微,条理清晰,而且娓娓动听,再加上他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在同学中很快便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当年日寇飞机常来轰炸延安。鲁艺文学系课堂设在桥儿沟后山窑洞前坪。讲课过程中经常听到延安城传来的炸弹爆炸声。周立波与学员习以为常,讲的照常讲,听的照常听。

周立波当年亲手写成的讲课提纲,经过战争年代和文革之灾,能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1982年林蓝将这份珍贵的遗稿交徐迟,在《外国文学》杂志分西欧作家与作品、沙俄作家与作品、苏联作家与作品三期刊发。徐迟在《续周立波遗稿有感》一文中说:

“我们感到,这份《立波遗稿》真正是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文献,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美学的瑰宝。”“我们今天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可以感到象作家就在面前讲话的模样,它那么动人,用着珠玑似的精采的语言。读它们就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的享受。它讲出来就和一般理论家的口气不一样,和美学家的文风也不大相同。”

周立波鲁艺讲稿共22篇,8万多字。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很深的启发。例如,《不走正路的安德伦》就探讨了几个重要的美学问题。这些美学问题在今天仍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不走正路的安德伦》是苏联作家涅维洛夫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描写1918年——1920年苏联国内战争时的农村。这个中篇受到鲁迅重视。1933年鲁迅以“野草书屋”名义自己出资出版关于文学与美术的小丛书《文艺连丛》。这套小丛书共出版了《不走正路的安德伦》、《解放了的董·吉柯德》、《坏孩子与别的奇闻》三种。

《不走正路的安德伦》,1933年5月初版。当时的发行广告写道:

《不走正路的安德伦》苏联涅维洛夫作,曹靖华译,鲁迅序。作者是一个最伟大的农民作家,描写动荡中的农民生活的好手,可惜在十年前就死掉了。这一个中篇小说,所叙的是革命开初,头脑单纯的革命者在乡村里怎样受农民的反对而失败,写得又生动,又诙谐。译者深通俄国文字,又在列宁格勒的大学里教授中国文学有年,所以难解的土话,都可以随时询问,其译文的可靠,是早为读书界所深悉,内附蔼友的插画五幅,也是别开生面的作品。

这本书是翻译家曹靖华1931年在列宁格勒翻译后寄给鲁迅。1931年12月25日鲁迅日记中有记载。鲁迅收到翻译稿后积极筹措出版,但许多出版社不敢出。鲁迅就自己出资印刷出版,力图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打开一个缺口。曹靖华青年时代留学俄国,当时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鲁迅认为曹靖华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切实的翻译者”。鲁迅亲自为此书校阅并作《小引》。

《文艺连丛》之一《不走正路的安德伦》,在当时算是精品书了。因此它的出版在当时中国文化界引起广泛注意与很大反响。北京左联刊物《文学杂志》刊发了书评,认为这是苏联文学反映农村革命的典范作品,中国左翼作家也要把目光集注于风起云涌的土地革命。上海左联成员聂绀弩、叶紫主编的《中华日报》副刊上也发表书评,认为这部作品响彻着不断改造生活、变革生活的呼声。

周立波在延安窑洞里把《不走正路的安德伦》作为一部重要作品推介给鲁艺学员。在讲授提纲中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美学理论问题。例如,确定文学的新的主题与新的手法;写出时代的风俗史;表现新旧观念和秩序的矛盾的内容;现实生活是美学的基础,也是笑话与诙谐的源泉;走出个人狭窄的小巷,走到时代广漠的大野,突破知识份子的啾啾唧唧的呻吟,吹起洪亮的军号,等等。

在窑洞里提出这些美学理论问题,可见周立波理论修养之深。《不走正路的安德伦》对周立波后来创作《暴风骤雨》无疑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1944年2月,周立波调到《解放日报》,担任副刊部副部长。1944年底,周立波参加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担任司令部秘书,转战一万多里。1945年8月,他在湖北宣化迎来了抗日斗争的胜利。

写于2008年5月

2012年7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