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益阳文化资源  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充分挖掘益阳文化资源 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胡忠雄/中共益阳市委副书记、益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夏的益阳,万木葱茏、芙蓉飘香。在这个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件喜事、盛事,对我们进一步深化“三周”文化研究、传承周立波精神、塑造本土文化品牌、助推益阳建设文化强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我谨代表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向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这篇历史文献提出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不仅为当时的中国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文化救国的道路,而且至今还深刻影响着当下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周立波同志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同时也是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文化理念的实践者、推动者、传播者。周立波的一生是为人民放歌、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走出益阳、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的一生,是为中国农村巨变而贡献自己力量的一生。我们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选择在周立波同志的家乡,举办这样一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有利于我们从周立波的文艺创作中汲取营养,从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讲话中汲取力量,根植人民的沃土,顺应时代的呼唤,在新时期新起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湖南“四化两型”、益阳“后发赶超”汇聚强大动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外延式的扩张,还应该要有一种人的使命感的提升。否则这个城市只是一个外表的虚华,走入这个城市中,就会感觉到缺少一种文化的吸引,一种文化的引导和影响。益阳这些年一直在挖掘、整理和开发益阳文化,并从益阳文化中提升出一种城市精神。我们将其概括为8个字:崇文尚义、通达超越。其中“崇文”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们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尊崇并传承益阳本土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打造益阳的文化特色。几年来,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相继落成,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52亿元,均增加一倍多,尤其可喜的是,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谋发展、促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当前,益阳正处于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加快益阳文化发展,我们总的工作思路是:以中央、省委精神为指导,坚持文化与经济“两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科技与创新“两驱动”、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两结合”,全面实施“六个一”文化工程,即实施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开展一批活动、培养一批人才、创作一批作品、推介一批典型,着力提升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努力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为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充分挖掘益阳本土文化资源。文化自信首先源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本土文化,也就是对自身地域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本土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益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奔流不息的资、澧、沅三水从境内流过,注洞庭,汇长江,归大海,纳三楚文化之精华,聚滨湖水乡之特色。所以,我以为,益阳文化的特色首先就在于益阳特殊的地理,使益阳正处于楚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交汇点。据记载,益阳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秦朝开始的,至今已有2000余年,从文物考古的研究看,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益阳就有人类生产生活。战国时期,相传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栖身于桃江的凤凰山,桃江现还有天问台。相传屈原曾在此作《天问》,这部四言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奇文,170多个诘问,体现了屈原对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一种探索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三国时期,益阳为兵家重地,至今还有许多流传民间的三国故事:诸葛井、马良湖、鲁肃堤、关公坳等等。唐朝宰相裴休被贬后曾在资江南岸茅庐讲学,为弟子释疑解惑,相传白鹿衔花听之(现有裴公亭)。与他同时代的诗僧齐己在栖霞寺作诗,相传有诗万余首。明代名臣郭都贤,23岁中进士,官至江西巡抚,尤善诗词书画。清代道光年间的陶澍,进士出身,道光帝亲赐“印心石屋”御笔,陶澍官至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且作为清皇朝汉臣为官之最,对后来的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有重大影响。清末又有大书法家黄自元著《书法干架结构92法》,至今书法教学还用做基础教材。近代以来,益阳相继走出了三位大文人,这就是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著名作家周立波。周谷城一生以教书为业,晚年以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身份参政,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四”运动时期,周谷城思想活跃,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并受比他大5岁的早年同事毛润之的影响,投身大革命,在武汉负责全国农民协会的宣传工作。后来他埋头撰写《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成为史学大家。周扬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上世纪三十年代离开家乡到上海大夏大学读书,后来参加并领导“左联”,为壮大“左联”队伍,繁荣左翼文艺创作,加速文学大众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到延安以后,翻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著作,编辑《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周立波则被人称为“学者型战士”、“战士型作家”。三十年代初,他跟随周扬到上海,站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到延安后以随军记者身份采访八路军高级将领,写了许多有影响的新闻和报告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写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系列短片小说,并由此形成了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茶子花”文学流派。益阳文化还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集大雅与大俗于一体,不仅名家大作迭出,民间文化、群众文化也十分活跃,享有“诗歌之乡”、“花鼓戏窝子”的美誉。这些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文化资源,是益阳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支撑我们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强大软实力。充分发掘这些资源,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当代益阳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在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上,我们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怕困难、迎接挑战,在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中锻炼成长;同时抢抓机遇、奋发有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带领全市人民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提升益阳的凝聚力、和谐力、发展力,为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2、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切实肩负起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正如有专家所言: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应当看到,文化发展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其内容丰富,关联各方,直接关系政治、经济、环境、形象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不仅具有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作为地方来讲,我们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政府虽不包打天下,但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应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责任主体,必须责无旁贷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政府要建设好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要增加财政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落实好文化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其次,政府要通盘谋划,牢牢把握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的关系,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给文化企业“松绑”,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要善于运用税收、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调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推动文化与旅游、金融、体育、信息、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第三,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等手段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动员和引导书协、美协、作协等各种民间社团组织和文艺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构建国有、集体、民办等多种所有制结构合作发展文化事业的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我们认为,文化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推进政府自身变革的过程,既要规范政府行为,也要规范文化产品,还要规范文化市场。规范政府行为,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一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政府不能只建不管,应当在加强文化管理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二要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比如,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就应当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不能由政府包办,一定要向市场要效益、要活力。三要由主要面向单位向面向人民大众转变,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是群众的文化,戏是要让群众来唱的,尤其要做好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文章,把文化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防止形成文化的城乡二元结构。规范文化产品主要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扬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应坚持这个根本原则不动摇。规范文化市场,则需要政府制定公平公正的文化产品交易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总之,我们将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切实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市的政治责任,把建设文化强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组织实施,自觉运用文化的力量来转方式、调结构、增和谐、促发展。

3、进一步增进文化自强,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文化自强,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自强,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在市委出台的《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中,我们将益阳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概括为“三个强”:一是“文化事业强”,即坚持以培育和弘扬益阳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精神文明高地;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形成具有益阳特色的地域文化。主要标志是建成城乡全覆盖、功能更完善、服务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二是“文化产业强”,即着力推动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布局合理、品牌响亮、动力强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主要标志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64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三是“文化人才队伍强”,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文化人才培育规律,构建科学的文化人才培训、引进、考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环境。主要标志是拥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和文化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形成一支阵营强大、结构合理、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文化强市,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推进,我认为,关键要做到“四个让”:一要让群众唱好主角。文化不仅要掌握在文化人手里,更要掌握在人民群众手里。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进来,当文化建设的主角,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挖掘洞庭湖区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等本土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文化品牌,从基层来催化文化艺术发展。二要让思想突破成规。文化是富有创新意识的领域。在文化改革发展上,迫切需要思想解放。要在已经完成了文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坚持敢闯敢试,积极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三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文化发展的活力释放出来。三要让科技催生动力。文化产业十分依赖科技进步和相关产业链发展,高技术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要大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网络传媒、文化创意机构等多方力量,以政府为中枢,企业、高校和其他社会文化团体为纽带,建设信息交流互动、创意成果转化、创意产品推介的载体和平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加速融合,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对其他经济产业的驱动效应、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四要让人才迸发激情。正如华中师大副校长、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先生在《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一书中所指出的,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财富的实现,创意是核心,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而创意创新最终都来自人才,所以政府必须加快出台吸引和稳定文化人才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相关人才教育培训和激励竞争机制,形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创造条件让国际性人才、体制外人才、其他行业的人才向文化领域流动,同时通过实行末位淘汰,逐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让文化人才永远保持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