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主义文艺创作

关于现实主义文艺创作

周立波在理论上论述现实主义的论文主要有《论阿Q》、《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谈创作》、《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问题》、《暴风骤雨的写作经过》、《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等。现实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忠实于生活、典型化原则以及思想倾向的隐蔽性、艺术描写的写实手法等。周立波的现实主义理论突出表现在创造典型人物、素材积累与题材的提炼等方面。

(一)关于典型人物的创造

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无数艺术家和美学家一直努力追求和探讨着“典型”这个艺术目标。自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著名论断后,典型更是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周立波在《选择》、《谈人物的创造》等论文中说:“典型的创造,是一切文学的一个最大的任务。”xxx“人物创造,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的一环,也是困难的一节。为了使文学事业前进一步,我们必须掌握和提高塑造人物的本领。”xxx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我以为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到现实生活里去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一切人物和事件,然后用丰富的素材,创造人物,组织故事。作家应当首先着重人物的创造,故事是人物行动的连续,有了活动着的男女一定会形成故事。”xxx什么是典型人物?一个生动的、个性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如果能够概括某些人群的共同特征乃至于时代的特征以及作者的情意,那么,作品中的这种人物形象就是典型人物了。周立波曾经对鲁迅作品做过深入研究,他在《谈阿Q》一文中称赞阿Q就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人物,他还极力推崇高尔基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见解。

周立波不但强调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的重要性,而且还在《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如老孙头和亭面糊等),他在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典型人物的创造理论。

首先,深入观察,尽可能了解和熟悉所描写的对象。

所谓观察,就是“用鉴识人物所练就的眼光,看透人的精神的底里。” xxx周立波认为“观察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切伟大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社会和人物的勤恳的观察的成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毛泽东也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则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周立波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他认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作家在进入创作之前,一定要善于透过平凡琐碎的生活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从人物的表象、言语和行动中把握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在《观察》一文中,他还批判了文学的“观念论”和“灵感论”:“天才和灵感确也重要。但这并不是文学创作的决定的源泉。天才需要培养,灵感也要启发,就是说,这一切文学的沃土,是还需要人的耕耘的。”xxx那么我们如何耕耘呢?他结合巴尔扎克的创作经验,强调“观察”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的最实际的‘门槛’。”“新的现实主义要求作家无限多样地反映现实,要做到这地步,只有依靠巴尔扎克的办法,用经常的观察补足心血来潮的灵感,渗进群众生活的核心,在那里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才是最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办法。”xxx

周立波在理论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创作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生活里的美,要写出来,首先要能看出和感觉出来。为要这样,就得充分熟悉现实里的人和事。熟悉是第一位的工作。”xxx“《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人,就是因为作者和他所描写的对象长期相处,他把他们的心都看透了,深深理解了他们的一切的缘故。”xxx周立波指出,“塑造人物时,我的体会是作者必须在他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同一环境中生活一个较长的时期,并且留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习惯和心理,以及其他的一切,摸着他的生活的规律;有了这种日积月累的包括生活细节和心理动态的素材,才能进入创造加工的过程,才能在现实的坚实的基础上驰骋自己的幻想,补充和发展没有看到、或是没有可能看到的部分。”“我写的人物,大抵都有模特儿,有时是一个人为主,有时是两三个人综合。”“作家要刻画一个人物,必须要把很多同一类型的人物的特性,加以仔细地观察和研究,然后集中写成一个典型”。xxx老孙头是作者在东北土改时期大量接触过的车把式的一个集中概括,而亭面糊是以作者家乡一位邻居为生活原型的。因为他对这两类人的生活和性情的仔细观察和了解把握,所以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人物性格也被他写得淋漓尽致,神采飞扬。

其次,注入情感,对所描写的对象抱有强烈的感情。

周立波深深感到,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只有对所描写的对象抱有强烈的感情并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描写好人物。“为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斗争,自己就首先要热爱他们,熟悉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周立波在谈《暴风骤雨》的人物塑造时说:”我在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有真人真事做模特儿的。如农工联合会主任赵玉林的牺牲,和他的老婆的哭吊,以及全村农民的悲痛和追悼等情景,都是有事实的根据的。有个新干部叫温凤山,是个共产党员,被地主打死了,这件事感动了我们,就把他写进了小说。”在《思想、生活和形式》一文中,还特别强调“一个聪明的作家不但不会去写他不熟悉的题材,而且不会去写那没有打动自己的题材,因为那样一定会失败。”xxx

第三,小说的人物容许虚构,要典型化。

周立波说:“作者们要抓住时代的精神,进行艺术的概括;要集中而细腻地描绘人物,努力使之典型化;要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了社会生活的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幻想的翅膀……”xxx在这方面,他深受中国民族文学传统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文学有着现实主义优良的传统。从太史公的《史记》到蒲松龄的《聊斋》,都不是对自然、对人生的拙笨的记录,而是有想象、有集中的对于现实的生动的再现。”xxx

周立波说:“现实主义者处理人物,要求强调和夸张某些方面,而又省略了某些方面。” 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集中化和典型化。“小说容许把几个人的典型的事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周立波谈到《山乡巨变》中王菊生的形象塑造时说,富裕中农王菊生,不是一个真人的照相,而是几个中农的典型言行的集中的缩影。一个模特儿比较好写,但是这样的模特儿常常不容易遇到。小说可虚构,名字也能假。我所在的乡,姓陈和姓盛的多,小说里就出现了陈姓和盛姓。中国农村,大都是聚族而居的,比如东北有姓初的,姓花的,南方没有这种姓。如果你写一个南方的农村中有姓花的和姓初的人物,就会显得不真实。我的经验是最好有一个人,作为模特儿,再找两三个同一类型的人的事迹和性格作为参考,这比较容易办到。

第四,要写出人物的言行,保持性格特征的始终一致。

周立波说:“在运动中最能了解人,每个人从他们的特定的政治地位出发,都会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矛盾也特别尖锐和复杂。这些生动的情况正是小说作者希求的极为珍贵的材料。”周立波曾经谈到《三国演义》表现矛盾最为精彩的一段是描写赤壁之战。作者在那一大段文字中表现了孙、刘联合的力量对付强大曹军的主要矛盾,中间穿插了周瑜跟孔明的次要矛盾。描写主要矛盾时,文章有着无限波涛和曲折,起初是战、和两派的紧张舌战,往后是孙权的决策。在孙、刘与曹操的主要矛盾之外,作者同时描写了孙、刘内部的次要的矛盾,在主要矛盾比较松弛的时节,周瑜和孔明的次要矛盾就显露出来。“山里套山,戏中有戏,生动地表现了三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的错综、复杂和微妙。”周立波又强调说:“小说主要地要写人的行动,要以动写静,要选取人物的一个或几个或几十个关键性的行动或动作,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对话属于人的行动的一部分;‘言者心之声’,对话最能表现人物的心理,也是刻划人物的有力的手段。”

“性格特征的始终一致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要领之一”。xxx《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每一个人物在任何场合,纵令是在简短的几句对话里,或是细微的一个动作上,他们的性格和特征都是一致的。”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一个个栩栩有生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xxx一部《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总之,在现实主义的小说中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周立波不仅有成功的艺术创作实践,而且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深刻而独特的理论阐释。

(二)关于素材的积累与题材的提炼

积累素材,选取并提炼题材是创作成功的两个重要环节,在这方面,周立波也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独特的理论阐述。

作家为了积累丰富的素材,“要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工农兵中长期地生活。如果可能,最好一辈子都和他们在一起;如果不可能,也要想方设法和群众多多地接触。”xxx“为了便于熟悉人和观察人,作家应该建立一个生活基地,但也不妨到别处走走,旅行、参观,都是可以的。赵树理同志最近提倡作家‘走亲戚’,互相来往,这也是一法。……但是,创作的源泉,主要是在十分熟悉的地方,即生活的基地。”xxx“深入生活有各种方式。但经验证明,最好的方式是参加运动和斗争。”xxx

当然,一个作家除了要具有丰富的直接生活经验,还需要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因为他经常“除了写自己直接在农村里耳闻目睹的东西以外,还可以从报刊和其他地方收集一些次要的间接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因为“听取别人的评述,吸取他们的经验,加以正确的分析和推想,再渗进自己的经验,间接材料是可以变为直接材料的。”

如何提炼题材呢?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处理题材。周立波说:“题材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但不管处理什么题材的作品,为要使它具有艺术魅力,一定要挖掘得深刻,表现得有力。”xxx“挑选重要的题材,是应该的,但应该不等于能够。”“作家写东西,只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凭愿望,更不可能凭别人的期望出发。”xxx

其次,提倡写多样的题材。我们的时代的确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勇武的战斗,辛勤的劳动,对于党的事业的献身的精神,激动人心的运动,以及富有诗意的情操”等。这一切种种,如果不一一加以反映和表现,不是会失去时代的全貌吗?一个伟大的作家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题材,描写各种人物。古代的杜甫和李白都用自己的诗篇处理了各种题材。鲁迅创作的小说,一共只有34篇,但他描写了农民、车夫、天真的孩子、受难的妇女、没落的旧知识分子等各色各样的人物,而且每一种人都写得非常逼真。为了描写多样的题材,“作家的生活圈子要扩大,要尽可能地观察、分析和研究一切的人,要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作家长期住在一个工厂、一个乡村,或是部队,是熟悉工农兵的很好的方式。但就是这些长期深入的同志也要在深入一点以外,多到几个地方跑一跑,广广眼界,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物,这对于创作是具有绝大好处的。”xxx

周立波还指出,同样的题材各个作家着眼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各种不同的作品。每一样题材容许作家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和研究,并且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他们的创作。“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丰富多彩的时代。群众非常喜爱和珍视文学艺术的作品。反映这个时代的各种题材的创作,只要真是内容充实,技艺精湛的艺术品,都挥手到广大读者的欢迎。xxx周立波的这些论述无疑是正确的,至今对文艺创作仍有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