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缘起

一、问题的缘起

长期以来,《山乡巨变》作为十七年文学经典和周立波的优秀代表作,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总的看来,学术界对《山乡巨变》的理解和评价虽然具体观点各不相同,但体现出一种共同的思维逻辑,就是将作品的意蕴分割为政治文化话语和乡土生活话语两部分,并主观认定其中存在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再根据自我价值立场站在矛盾的某一端,来展开对作品不同意蕴的褒贬评价。从文革前主要聚焦于合作化主题,认为作品“时代气息、时代精神也还不够鲜明突出”xxx;到文革后赞赏作品“乡村田园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描绘,部分消解了合作化运动的内在紧张和紧迫感”xxx,体现的其实都是这样一种思路。

这些研究对《山乡巨变》具体内涵的归纳,倒也大都有据可查。但一方面,如果《山乡巨变》审美意蕴的两大主要部分真是以相互矛盾乃至对立的形态存在,那么,这就是一个内在“割裂”的文本,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另一方面,这部小说虽然也立意展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丰富、尖锐的社会矛盾,作品的总体情感基调却并不存在抑郁、伤感或紧张、激昂之气,反而是“充满了人世的欢喜”xxx。由此看来,研究者们对《山乡巨变》各部分内涵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基础的判断,并不符合作品的整体事实和作者的全部意图。

那么,《山乡巨变》意义建构的逻辑与路径到底是什么?作品各方面内涵有机整合的基础又在哪里?这些就都是我们研究这一至今艺术魅力不衰的经典作品时,应通过文本细读来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