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周立波不仅从理论上阐述自己对文学的见解,还结合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入探讨了关于文学的诸多重要问题与具体问题。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和革命作家,可以说,对文学承担的呼唤,是周立波文学思想的神髓。
周立波坚定地把文学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相联系。他说:“要先有国家和民族的存在,然后才能得到艺术的坩埚。而且,也只有在爱国爱民族的火一般的情热和深湛的理智中,才能产生目前中国最伟大艺术和文学”xxx。他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一系列重要作品,都是民族家国情怀的形象体现。
周立波认为文学的承担也是一种人类视野与襟怀。他指出,“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这样的。他们经历着丰富的实际生活,而且终身挚爱它”,“他们的欢喜和烦恼大都是关心人类历史的社会情感的流露”xxx。一个真正的作家,“对于世界史,对于全社会要具有最大的关心”,文学的主题就是“在这种关心之下描写出的世界与人间的必然的行动”xxx。从这样的原则出发,他对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鲁迅等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在周立波看来,文学的承担也是给予人生温暖与照亮。文学并不是实际的人生,文学也不是改造世界的基本物质力量。但是,“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就是乐观与和谐”。他们的作品,像“明亮的阳光一样的温暖”,“纵令是在可怕的失望的最黑暗的时机”,也能“给予人们安慰与希望”xxx。周立波曾分析过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不同思潮,他自己显然属于后一类阵营。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主张崇高内容与优美形式的统一,反对艺术的形式化、职业化。在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他主张两者的结合,反对自然主义倾向,指出文学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的幻想”,它与“主观主义的空想”是不同的,这种源自现实的幻想是有生活气息与生命力的。尽管周立波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但他始终把献身精神、爱、信仰、理想等看成作家的核心素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理想情怀是可以贯通的,文学也能够穿越一切黑暗、虚无、痛苦、悲郁、寂灭,昭示希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