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到中年,周立波的小说创作渐入佳境时,他的思维越来越理性,对社会、人生、人性的理解更加深沉,尤其是解放后,国家安定,生活稳定,他把注意力也转移到了用小说表达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注上,诗歌这种形式便不再适宜表达他对社会的思考,所以后期周立波的诗歌创作更加业余化,而且所作全为格律诗,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怀人,二是记事。

怀人之作是周立波格律诗创作的主体。1938年,他与朋友舒群分别后,曾寄诗表达别情:

潇洒临风日,悲歌沉醉时,

残春怀胜季,余勇上征骑。

同行逾二月,劳燕忽东西,

男儿无别泪,书此报依依。

用一首五律表达了男儿赴国难,无泪亦有情的豪迈情致。作家沙汀既是周立波的在文化战线的战友,又是私交甚笃的朋友,在1977年沙汀去世后,他曾赋诗两首送别,其中有:

燕地嘉陵隔万山,

何时再见故人还?

登高遥望峨眉秀,

别绪离情漫两间。

晚年刚获自由却痛失知已,想去送别却“燕地嘉陵隔万山”,于是觉得,万山之间都弥漫着他的别绪离情,悲怆之情无以复加。这一类的诗作还写给妻子的《赠步涵》以及题赠王震、胡乔木、王首道、茅盾、周扬等人的诗,表达了他的怀念景仰之情。

记事之作则多半是因重大事件而记。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他写下《悲悼毛主席(七律)》和《悼周总理》,追忆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也表达发自内心的悲痛与悼念。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他赋诗歌颂这一重大事件:“气动山河势绝伦,雷霆一夜静烟尘。满城花炮腾空起,庆祝中央决策人。”以表达内心极度的喜悦与激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时,周立波因病不能出席,病榻之上,赋一首《祝第四次文代会召开》:“艺术群英集一堂,放谈国庆好时光,扬眉奋笔歌四化,万里文园百艳香。”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周立波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这使得他在创作格律诗时显得得心应手。其主要艺术特点在于: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周立波并没有因为自己诗歌表达的主题是现代的而放弃对这一艺术境界的追求。在他的诗中,很好地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清溪村是周立波的家乡,六十年代他回家乡时,看到了“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经过解放后十多年的建设,家乡已有铁路通过,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却将这一欣素之情表现在对家乡景致变化的记录中,车鸣鸟啼之声如交响曲,奏响在山乡,也奏响在周立波心中。《赠步涵》(林蓝原名王步涵)中“远处驼铃人不寐,灯花无耐泪花何,”驼铃与灯花,一远一近,一虚一实,将夫妻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写得悠远、绵长、凄恻动人。

二、感情基调昂扬向上,表现出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周立波的格律诗大多写于文革后,此时他刚从巨大的政治厄运中走出来,但其诗作丝毫不见颓唐沮丧之气,反而对党对前途充满坚定的信心,表现出积极的“向前看”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使是悼人之作,也是如此,如“寒梅送得残冬尽,桃李芳菲次第来。”(《赠胡乔木同志》),“山河抹去原来样,铁马金戈再建功。”(《歌唱新的长征》),“巨木倾颓群树在,云旌猎猎万年红。”(《悼周总理》)。这种乐观既是诗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个性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