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周立波乡土小说语言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乡村生活真实而艺术化的表现上。乡村生活是质朴的,农民的性格和语言同样比较简单和粗糙,以知识分子语言去反映乡村生活,确实会有所隔膜和艰难。只有本色的农民语言,才能塑造出真正鲜活的农民形象,再现农民的生活世界。但是,完全的农民口语,过于朴素的再现,又会影响到小说的艺术高度。在这方面,周立波乡土小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小说既不同于赵树理的简单质朴,也不同于沈从文的想象虚幻,而是形成了自己突出的个性。他尊重乡村、立足于乡村,却又不是简单地还原乡村,而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因此,他笔下的乡村世界,既有恬静雅致的一面,更与现实生活有更高的一致,这是对新文学乡土小说历史的突破和创新。这一点,与他的小说语言艺术有高度的一致,既朴素自然,又有艺术韵味,是艺术与自然的巧妙合一。
其次,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周立波真实再现了自然的乡村世界,达到了高度的乡土小说艺术水准。正如有学者所说:“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成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xxx语言与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有内在的关联。只有自然真实的语言,才能还原出生活的原生状态;只有高度的语言艺术,才能实现对乡土生活深层的再现,实现艺术对生活的超越。
《山乡巨变》是其中最成功的。作品通过亲切自然、质朴又有艺术韵味的生活语言,周立波描绘出了一幅细腻清新的乡村社会图画,颇为真实地还原了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建国后农村生活世界。它幽默,温情,轻松,宁静(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学环境更是如此),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并蕴涵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它既是生活的真实还原,又有理想世界的融合,是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的结合。虽然受作品数量、题材范围、思想深度等方面的限制,这一世界在内涵的丰富和宽广上有所不够,尚难以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相媲美,但却更为真切和朴实,更为接近本色的乡村,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正如此,著名乡土文学研究者丁帆认为“建国后乡土小说创作最具有风俗化、风景画特色的长篇小说是《山乡巨变》”xxx,而我以为,不仅是在“十七年”文学中,即使在整个新文学历史上,《山乡巨变》的风俗化和美学特点都非常突出,它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
第三、深化了小说语言艺术的探索。
这突出地体现在对方言的运用上。自新文学诞生之日起,方言问题就成为困扰新文学作家的一个大问题。从胡适开始,到21世纪作家,都为之进行过多次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生活的丰富性和接受的难度上取得和谐。一方面,正如胡适在《〈海上花〉序》中说的:“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xxx方言与文学的表现力、与生活的多样化有着天然的一致,确实应该成为文学、尤其是乡村题材文学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方言的运用又需要一个度的制约,因为中国的方言确实太多,而且之间的差距又很大,如果真是用各地方方言写作,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文学的接受面,对文化的统一也有负面影响。
在这方面,周立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一方面在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并指出:“我以为我们在创作中应该继续采用各地的方言,继续使用地方性的土话。要是不采用在人民的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泼的、适宜于表现实际生活的地方性的土话,我们的创作就不会精彩,而统一的民族语也将不过是空谈,或是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根筋。”但他又非常注意方言运用的方法,他不是没有节制的滥用,而是强调:“在创作上,使用任何地方的方言土语,我们都得有所删除,有所增益,换句话说:都得要经过洗炼。”xxx并总结出一些必要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使读者能懂,我采用了三种办法:一是节约使用过于冷僻的字眼;二是必须使用估计读者不懂的字眼时,就加注解;三是反复运用,使得读者一回生,二回熟,见面几次,就理解了。”xxx所以,周立波的方言不完全是生活土语,而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选择,他的小说语言特色也不只是朴素单一,而是更为丰富,融合了翻译文体、古典文学语言等多重因素,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正因为这样,他的《山乡巨变》等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美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又能被大众广泛接受,受到欢迎。
周立波的语言艺术,是他取得卓越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当然,周立波的小说成就和特点不只体现在单一的哪个方面,而是有综合的全面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周立波为我们奉献的《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拥有着长期的艺术感染力。现有的文学史对周立波创作的认识和评价尚有不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立波会和沈从文一样,作为中国新文学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小说家,得到人们的更高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