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与《山乡巨变》的意义

四、十七年文学与《山乡巨变》的意义

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村题材创作,鲜明地体现出一种将各种文化元素同时纳入审美视野、建构生活整体图景的审美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存在共产党动员农民阶级参与现代民族国家进程的客观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则与创作者将民间日常生活与时代主流生活、乡土文化与国家文化同时纳入审美视野密不可分。

《山乡巨变》所呈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审美路径。但这部作品与一般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虽然也如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矛盾,却采用审美兴奋区与价值落脚点之间构成偏离和反差的叙事路径,建构起了民间日常生活与时代主流生活、乡土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双重意蕴境界,并以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呈融合发展态势作为作品的意义建构基础,从而既深刻地揭示了广大农民在合作者进程中“蜕变的痛苦”,而又使文本的审美境界中整体上看情趣盎然、“充满了人世的欢喜”。

针对大量只着眼于社会对立格局的合作化题材作品,《山乡巨变》的非对立性思维特征和文化融合观念显得独树一帜,又更符合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实际状况;而在当时大量以牧歌与颂歌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新社会、新农村”的作品中,《山乡巨变》则因同时存在社会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内涵,而显得格外的底蕴深厚、情韵悠长。所以,以文化融合为文本审美境界的价值底蕴,来形成时代政治文化话语和乡土民间生态话语的双重意蕴建构,这才是《山乡巨变》在同时代作品中的真正卓异之处。也正是这一审美文化特征,有效地生成了《山乡巨变》超越意识形态话语至今不衰的艺术魅力和精神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