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安排:开会场景的大量运用

三、场景安排:开会场景的大量运用

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党未成为合法政府之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指导方针和群众路线也影响到电影创作。农村场景成为最突出的表现阵地。在团结教育群众的过程当中,开会场景的大量利用成为一种程式化的选择。

影片中肖主任给群众做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开会情节的设置来完成的。工作之初,为了解具体民情,肖主任在赵玉林的指引下深入基层走访。影片用一系列展示性的空镜头述说了群众的贫困生活。而行动和思想上的指导则主要通过开会场景来完成。开会场景将集体性的公共空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它容易勾勒整体的政治全貌,利用摄影机的移动易于展示众生百态;另一方面有利于上下之间面对面的一种沟通和交流。所以开会场景成为灌输群众路线和党政党纲的重要视觉途径。影片中肖主任第一次召开群众大会,群众沉默不语,相互观望;第二次群众大会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开始表现,痛说家史;第三次是高潮阶段。会议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会议旨要从言说转化成了有效的行动。伴随着开会场景的频繁出现,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在拉近。群众的觉悟在不断地提高。而相比之下,刻画反派人物时也有开会场景。但由于封闭性、私密性和小众性,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氛围,更确切地说,更像是个别人的合谋。由此彰显了党的力量和群众路线的胜利。即使在今天的革命历史题材中,仍然少不了开会场景的大量利用。只不过开会的主要空间由农村转变成了城市。比如2009年的《建国大业》。

影片《暴风骤雨》作为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典范作品,它契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以政治化叙事对党和政府的合理性进行了具体生动的影像论证,同时又提炼了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汲取了小说中人物描绘的经验。对于那段崇高的红色历史记忆来说,影片《暴风骤雨》是一部农村社会百态的活动影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