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民电影编剧的创作历程与心灵图景——林蓝电影剧本创作初探

一个人民电影编剧的创作历程与心灵图景——林蓝电影剧本创作初探

秦方奇/河南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孟伟伟/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讲师

1980年,一部完成于1955年的儿童题材电影《祖国的花朵》,被授予第二届(1954-1979)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时至今日,这部电影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依然广为传唱,家喻户晓。这部电影的编剧林蓝是当代著名的作家、电影编剧。

林蓝作为出身于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文艺工作者,在小说创作方面卓有建树,与先生周立波一起,以中国当时广阔的土地革命和农民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新中国成立后,林蓝进入文化部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祖国的花朵》(1953年)、《赵小龙的故事》(1958年),六十年代创作了《暴风骤雨》(1960年)、《宝衣》(1961年)、《红军桥》(1964年),八十年代创作了《神奇的谷种》(1980年),《童年泪》(1984年)。

林蓝的小说创作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个人风格,较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林蓝的电影剧本创作,由于多种原因,较少有人提及。如前所述,林蓝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专注于电影剧本的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她是新中国电影,特别是“十七年”电影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于林蓝电影剧本创作进行研究。既可管窥新中国电影的时代风貌,也能让我们认识看到这位出色的人民电影编剧独特的精神特质与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