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建国后周立波写的游记算得上是最早之红色游记,大体分为三组:一是前苏联游记。1950年周立波在前苏联访问三个月写下的14篇游记,1953年结集为《苏联札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二是韶山游记。周立波说:“全国解放后,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我常去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旧居。”他相继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故居》、《韶山五日记》、《韶山的节日》等文章。三是农村记游。有《宁乡见闻》、《游南三联岛》、《韶山灌区两日记》、《窗外》等。
关于韶山的游记既质朴又很有意境。《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写于1955年,发表于是1956年5月《北京文艺》创刊号。这篇游记语言活泼,文风质朴,很能体现周立波行文的特点。例如,他是这样描写毛泽东旧居的:
跨过塘基,到了上屋场,这是一座靠山修建的典型的湖南农舍。正屋和左首的两栋横屋盖的是青瓦,右首的一栋横屋盖的是稻草。后山里松林和竹丛高出屋顶,显出了一片青翠,周围十分幽静,只有山里鸟雀的啼噪,有时打破这沉寂。风把稻草的气息,泥土的气味,树叶和茶子树花的清香,一阵阵刮来。xxx
这篇游记结尾处,作家写到:“上屋场的后山里的那些竹子和松树是很有意思的。它们的枝叶联成了一片青苍,给农舍添加了鲜丽的色彩。它们生长在毛泽东同志的故居的后山是最恰当的了,因为它们有着中国人民喜爱的品性。”
真是点睛之笔。作家将竹子、松树的品性寓意着毛泽东的品性,也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品性,于轻描淡写之中,提升了游记的品位。
《苏联札记》中的《托尔斯泰的故乡》是一篇经典游记。1950年7月26日,周立波访问前苏联时专程去参观了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故乡,凭吊了托氏的墓地。
这篇游记代表了周立波游记的写作特点。首先,作者具有独到的观察能力,他把观察作为“文苑的耕耘方法之一”,认为“观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强调要把事情的经过、人物的真容、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才能提笔伸纸。xxx对托尔斯泰故乡,周立波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典型景观、典型细节。文章从早晨六点钟从莫斯科出发写到中午在博物馆喝托尔斯泰农场的新鲜牛奶,按照参观的时间顺序记叙了托尔斯泰文学展览室,住室和墓地的典型场景。对于托尔斯泰文学展览室,周立波记叙得很详细,记叙了列宁的评价,托氏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托氏与农民的关系。
参观托尔斯泰住室,作家特别观察到并记叙了托氏的餐厅、餐具,托氏晚年吃素,托氏餐厅里的钢琴,托氏在这里自己操琴接待客人,等等。由于作家抓住典型细节进行详细的记叙,一个栩栩如生的托尔斯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托氏墓地,周立波只作了简单的记叙,托氏死于火车站及死后群众的悼念写得很生动。
其次,善于发掘景观的文化内涵。托尔斯泰故乡博物馆,包括文学展览室、住室与墓地无疑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人文景观。周立波对托氏进行过深入研究,《周立波鲁艺讲稿》中有三篇关于托尔斯泰的讲稿。当他亲临托尔斯故居时,他在记叙中注重发掘了这一景观的文化内涵。例如当周立波看到普希金女儿与斯呵基娜两位女士照片,他写道:“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怎样地创造他的人物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个女人的外貌与另一个女人的生活故事混合起来的典型。”周立波还在文中指出:“《战争与和平》的五百五十九个人物的模特儿,大半是这个庄园和它的周围的人物,或是和这庄园有关的亲友。”
周立波写到:“展览室墙壁上挂着一幅法国画家所画的漫画。这位画家画了沙皇尼古拉,也画了托尔斯泰,并且发问道:‘我们有两个皇帝,到底是谁厉害一些呢?’历史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天,人们都可以看出,和这位属于人民、忠于人民的天才艺术家相比,残害人民的沙皇是怎样的渺小。”
周立波还分析了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一方面过着地主的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同情农民的困苦。作者抓住了景观的“一张楼梯”来表述这一点:
围绕着他的巨大庄园的一切小屋里,住着过去是他家的农奴。后来又是租他地种的农民,他熟悉每一家农民,知道他们无法摆脱的穷困。他的良心驱使他思考他们的贫困的原因。他也常常邀请农民到他家里来谈话。他的夫人看着农民的沾着泥土的脚走过漂亮的厅堂,心里总是不高兴。为此,托尔斯泰在后门另外作了一个楼梯,让农民从后面悄悄来到他的楼上书斋里。xxx
再次,这篇游记文风通俗畅快,语言口语化,但又十分精练,通篇娓娓而谈。例如文章一开头,作家用洗练的笔墨描绘了托氏故居幽美的环境:
午十时,我们到了目的地,一片青翠的树林里,露出一些白色的屋宇的屋角,这就是驰名世界的雅斯那雅·波利雅那村,这就是“给了俄国生活一幅无比的图画”的天才艺术家的故居和坟墓所在的地方。
车子开进这个古老庄园的进口,在大树林里的一条小路上缓缓地前进,最后停在一幢雪白的楼房前面。我们下车来,环顾这座大庄园。它是幽美的。它的面积是二百八十公顷,这里除了微风、鸟语,没有任何其他烦杂的声音。空气里飘散着花的香气、草的香气,潮湿的泥土和败叶的气味。托尔斯泰在这里住了六十年,在这里,他为人类文化添加了丰富的财富。
《托尔斯泰的故乡》这篇近万字的长篇游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范文,也是研究托尔斯泰的重要文献。一篇游记写出如此水平,真是难能可贵。
据考证,周立波钻研过德国诗人海涅的旅行记、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游记,美国小说家辛克莱的社会通讯,特别是翻译了捷克记者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与创作经验。他“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抒情诗人的喜怒”写出的游记,明快而又深刻,至今仍十分耐读,是我国游记文学百花园里赏心悦目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