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战地游记也写得很出色。1938年,周立波担任美国记者斯沫特莱与美国军官卡尔逊的翻译,到八路军山西战区采访,1944年又参加八路军359旅南下,留下了杰出的报告文学《战场三记》。其中有的篇章是精彩的战地游记,如《滹沱河畔》、《落雪的山野》、《五台山麓》、《九华山下》等等。这些战地游记有战地人物与事件的记叙,有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的介绍,也有壮丽山川的描绘。《九华山下》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抵抗侵略的光荣历史,眼前的英勇抗日穿插起来写,抒发了作者的爱与恨,也抒发了一种豪情:“我的眼前浮现了一群穿军服穿草鞋的年轻男女,他们还在困难中前进,他们要永远保卫九华山,保卫大武汉,保卫我中华民族充满魅力的江山和充满光荣的历史”。

《五台山麓》记叙了八路军的英通抗战,也写了作者在战斗中的闲情逸趣:“今天很舒服”,因为听了庙里充满温和绚丽的女性美的音乐,吃了喇嘛佳美的饼干和滹沱河有名的大米,又骑上了充满勇武要强的男性美的小蒙古马走了一天。

战地游记中,作家善于描写透露战斗气息的自然风物。如《滹沱河畔》写道:

到春天,这河的沿岸一定很美丽。春水涨了,梨花开了,稻田里的新秧绿遍了原野。这些春景会破除冬天北方的黄土地的单调。

但是现在,这里实在有点难于忍受的乏味,田野没有草,山上没有树,河里没有船,风吹得口里和眼里都有灰沙,天冷得要命。如果这里没有火花一样的民族解放斗争,如果这里没有许多可敬或爱的人物,那这冬天的北方,是太寂寞,太荒凉了。

滹沱河的流水,不管一切寂寞与荒凉,正急湍地流着。寂寞荒凉的冬天,想用坚冰来束缚这活跃的河流,但是没有成功,河水漂着碎块的浮水,依然不停不息地流逝。

《落雪的山野》描写部队经过吕梁山雪野的情景,写出了雪野的“色”、“声”、“影”和“味”。“马蹄踏在冻结的干雪上,嚓嚓地作响。路边蒿草上的人马的影子,有着一定间隔的急速的移动。寒冷的空气时白杨树中发出强烈的优美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