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与边缘——论《山乡巨变》的“社会观”与“人学”性征
肖向东/江苏省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孙周年/江苏省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20世纪,周立波是一位跨越中国现当代文学并在创作上表现出多向度探索的卓越作家。既往的研究中,有关周立波的创作成就,研究者曾在“革命书写”、“土改斗争”、“合作化运动”、“农村题材”以及“乡土特色”诸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其创作常常表现出历史的超越性与艺术的丰富性,随着社会的演进、研究的深入,作家思想与文本内含的东西亦渐渐浮出地层,日益凸显其独特的历史意蕴与人文价值,许多原本模糊的东西,此时逐渐明晰起来。正如文学阐释学告诉我们的,文学活动的延伸与完成离不开阐释行为,而阐释永远是在作家、文本与读者之间发生的。只有当“作家——文本——读者”构成了“对话”形态,文学阐释便成为一种可能,其指向便具有某种新的意义。带着这样的学术思维,当我们重新观察与审读周立波在50年代末的巨献——《山乡巨变》时,也就有了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