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乡巨变》发表已经五十多年。半个多世纪,它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1955年,周立波举家迁到桃花仑乡竹山湾村,担任了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与基层干部一起,早起晚睡,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研究土地入股、耕牛农具作价等具体问题,动员农民加入初级社。1956年,周立波又参加了桃花仑乡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社工作,担任了中共桃花仑乡党委副书记。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到生活的洪流,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正篇1957年12月完稿,1958年《人民文学》一至六期全文连载。1958年7月作家出版社初版发行。1959年9月经作者校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续篇于1959年11月完稿,发表于1960年《收获》第一期,1960年4月作家出版社初版发行。1963年元月经作者修订,两卷合并一次出版。197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下两卷分册一次出版。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周立波文集》,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周立波选集》,均收入《山乡巨变》。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丛书,共35部,其中包括《山乡巨变》。《山乡巨变》还有一个俄译本。莫斯科外国文学出版社于1960年、1962年先后翻译出版了《山乡巨变》正篇与续篇。正篇题为《春到山乡》,续篇题为《清溪》。
《山乡巨变》出版发行后,反响较大。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1年,《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评论》等发表评论40多篇。《人民文学》编辑部编辑出版了一本《评〈山乡巨变〉》。著名作家茅盾指出:“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地建立起个人风格。”著名文艺评论家黄秋耘1961年2月写的《〈山乡巨变〉琐谈》认为,《山乡巨变》的艺术特色是一种“阴柔美”,不仅与《保卫延安》、《红旗谱》风格不同,而且与《暴风骤雨》也有差别。他指出:“《山乡巨变》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以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充实了我们的文学画廊,而且在于它以卓越的艺术经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园地。”xxx还有的评论把《山乡巨变》的艺术风格形象地比拟为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茶子花,“清新秀美、含露凝香,令人喜爱。”
1966年——1976年,《山乡巨变》遭到恶劣的批判。1978年、1979年评论界开始为《山乡巨变》平反。1986年召开了“周立波学术讨论会”,由湖南省社科院发起,省文联、省社联、省作协、益阳地区文联共同举办,全国各地100多位学者、作家、编辑参加。会后出版了《战士作家学者》一书,其中对《山乡巨变》作出了充分肯定的评价。xxx2006年8月由中国新文学学会、益阳三周研究会发起召开的“周立波创作与中国乡土小说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永远的周立波 不了的乡土情》,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价《山乡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获。
上世纪80、90有四本关于周立波研究的著作:庄汉新著的《周立波生平与创作》(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该书第8章专门论述《山乡巨变》的人物形象塑造,指出在描写人物形象上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从生活出发,严格地摹写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实际面目塑造真实可感的人;对人民满怀深情,总是带着微笑,抒写他的新人物。胡光凡著的《周立波评传》(1986年10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山乡巨变》的现实主义成就与不足,作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谭元亨的《土地与农民的史诗》(195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对《山乡巨变》关于农民恋土、关于爱情的描写,给了高度评价。艾斐著于1995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对周立波深入益阳农村生活创作的小说的美学形态与艺术风格作了系统阐述。
进入21世纪,对周立波的作品有了新的发掘和评判。文学评论界对《山乡巨变》给予了应有的评价。贺仲明说,我不同意长期以来盛行的将《创业史》作为17年文学农村题材小说最高成就的观点,《山乡巨变》具有比《创业史》更高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xxx丁帆认为,“建国后乡土小说创作最具有风俗画、风景画特色的长篇小说是《山乡巨变》”。“同样是反映在合作化道路的乡土小说,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之所以比《创业史》、《艳阳天》有审美深度,就在于周立波对风俗人情和风景画面的描绘,使他的乡土小说形成了一定的诗情画意。”xxx董之林在《热风时节》一书中,以“唯美倾向”概括了《山乡巨变》的艺术特色。杜国景在《合作化小说中的乡村故事和国家历史》一书是也对《山乡巨变》作了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