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外科到超声科,研制全国第一台超声仪器设备
1955年,我毕业于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分到中山医院的第一个岗位是外科手术学教研室。在那里,我能够白天查房、参加手术,下午或晚上去解剖尸体,学习人的身体构造并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几年的解剖学工作经验为我后来进行超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医院领导要我钻研超声技术,探索超声波技术检查人体,希望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作用。
全国的超声诊断发源于上海。最初的仪器均借用当时上海江南造船厂的“ A型超声探伤仪”,可在示波屏上探出钢板有无裂纹(缝)。为了研制医学超声仪器,我到江南造船厂电器车间去学习,想用他们探查钢板上是否有裂纹的机器进行人体诊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当时国际上的超声探查机器仅仅能看裂纹、痕迹是不够的,还需要看裂纹、痕迹是怎么裂开的,所以需要一种能显示整个剖面的成像仪器。在与上海第一医学院仪器修配厂协作研制上海(乃至全国)第1台ABP型的(成像)仪器的过程中,我们翻阅资料,请教理工专业人员,在尸体结构上测试。记得开始对心脏探测时,发现数个甚高的饱和回声,忽前忽后地重复移动。当时有人肯定地说“这是血流的反射”,并引用公式作为支持。然而,经公式计算其反射系数,即血流的反射回声极其低微,无法收到其“反射信号”。而我们在5个尸体心脏与2条实验犬中,均否定了脉冲回波法(A型超声)显示心腔内“血流”的任何可能性;只有心壁和心瓣膜方能产生清晰回声。有了理论支持和实验结果,再在已有的设备条件上加以改装,从第一台B.P.型超声诊断仪的水平偏转板上加一对锯齿波电压,产生自动横向扫描,用于探测心脏,可获得清晰的“超声心动图”,可用以诊断瓣膜、心肌等结构的病变。
接下来我们再围绕多普勒超声进行实验研究,包括自制同心圆形双晶片探头,防震、防干扰接收机等,用以观测周围血管的流速、肾透析患者人造瘘管通畅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静脉瘘、断肢再植后对远端肢体的动脉供血与静脉回流的情况。1972—1976年,上海以大协作形式组成了“上海市超声全息科研协作组”,4年后制成一台实验性样机,可实时观察立体的人手伸缩时肌肉、肌腱、骨骼、关节的实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