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记我国第一台ABP型超声仪的诞生

三、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记我国第一台ABP型超声仪的诞生

1959年初,我是一名放射治疗科的住院医师,当时正在妇科组工作。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陈瑛院长忽然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说要派去做超声诊断的研究工作,我不禁惊呆了!

什么是超声诊断?当时的医生一般都不知道,我因是放疗科医师,总算是听说过,国外杂志已经有应用超声波探测颅脑肿瘤、乳腺癌、眼肿瘤的实验报告。什么是超声波?那是频率大于20000赫的声波,现在诊断常用的有2.5~10兆赫的超声探头。超声诊断就是利用超声波能够在人体中传播以及遇到不同的组织界面能够引起反射、折射等原理来探查人体内部结构有无病理改变或肿瘤的诊断方法。由于超声波诊断所用功率极小,对人体没有损害、没有痛苦,没有电离辐射,检查诊断快速、方便,因此深受患者和医务人员欢迎。这些现在看来简单的知识,我在刚接受任务时是相当无知的。

当我接受任务时,即被告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1958年12月已经用超声波探查乳腺癌获得成功,我的研究重点是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此外还有肝癌等研究。当我接收超声诊断仪后,内心很迷茫,怎么办?只有学习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适先生敢于实践的精神,先从乳腺癌患者探查做起,得到了乳腺癌与正常乳腺的不同波型,接着又探测了颈部淋巴结和肝癌,也获得了异常波型,但对宫颈癌怎么探测——经腹壁不清晰,经阴道又不合适,没有长柄探头。好在当时我在妇科,就戴上手套,把江南造船厂的超声仪上的短小调制探头放进手套中进行探测,也同样获得了子宫颈炎与子宫颈癌的不同波型。1960年,又得到江南造船厂吴绳武工程师的帮助,试制成15厘米长的阴道探头,有2.5兆赫和10兆赫两种,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在第二届全国肿瘤会议上作了报告。

为了加速超声诊断研究速度,当时的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朱瑞镛召集了上海刚开始从事超声诊断的5位医师(第六人民医院安适、瑞金医院汪道新、新华医院安世源、肿瘤医院朱世亮、仁济医院俞国瑞),成立了超声医学诊断研究小组。小组成立后,除了继续深入开展乳腺癌、颅内肿瘤的检查,相继开展了胃、葡萄胎、肾脏、子宫颈、头颈部和肝癌及阴道内探测的研究,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检查647例,并分工负责进行总结,完成了我国超声诊断史上的第一篇论文《超声波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肿瘤诊断》,在1959年武昌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超声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会后送中华医学杂志发表。

检查肿瘤的超声诊断仪单靠A型是不够的,当时国际上已有B超诊断和BP型超声的报道,虽然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已超越了A超。因此,我们于1959年第三季度组成“ABP型超声成像仪研究小组”,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由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修配厂投入试制,奋战半年后制成仪器雏形。1960年2月,我国自制的第一台ABP型超声切面成像仪宣告试制成功,3月进入临床调试阶段。我当时正参与审定我国第一部的《超声诊断学》专著,奉命编写了一章《ABP型超声显像》。接着自1961年起我又报告了A型及ABP型的论文——《超声诊断肝癌的初步报告》,1964年4月在第一届“全国声学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应用超声回波法及显像法检查腹部肿块——附321例分析》,同年11月在第一届“全国超声应用学术会议”上报告《超声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评价—附865例分析》。

总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益于两个研究小组集体的力量,是大家团结一致、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甘于奉献、辛勤工作的结果。

(朱世亮)

——专家简介——

朱世亮

朱世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国超声诊断先驱奖和中国超声诊断突出贡献奖,长期致力于腹部超声诊断及肿瘤超声诊断工作。曾任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科分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咨询委员等,曾任《中国超声诊断杂志》副主编及多本杂志的常务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