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及早发现小儿肠子“打结”,可避免手术

98.超声及早发现小儿肠子“打结”,可避免手术

老百姓常说的小儿肠子“打结”,医学上称为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一段管腔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至2岁。95%肠套叠为原发性,套叠肠管及附近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典型临床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闹,在玩耍或休息时突然哭闹,持续几分钟后自行缓解,反复发生,每次间隔约20分钟;大便颜色呈果酱样;腹部可以摸到包块;患儿常常伴有呕吐。小部分患儿无哭闹表现,仅仅表现为精神萎靡。

肠套叠应该在48小时内复位,目前临床多采用超声进行诊断、空气灌肠则用于治疗。延误诊断和治疗则会由于肠管血运障碍致使坏死、穿孔,需手术切除病变段肠管。因此,家长怀疑孩子有肠套叠可能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超声检查。肠套叠的超声图像具有特征性,腹腔内可以看到像面包圈一样的“同心圆”状结构。检查过程中,超声探头按压到肠套叠处时有明显触痛,患儿往往突然剧烈哭闹、推拒探头。有小部分患儿在超声诊断肠套叠后,在转院或去放射科空气灌肠途中,套叠肠段可自行解套;也有部分患儿数日内会反复多次发生肠套叠,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症状。

特别提醒

3岁以上患儿肠套叠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原发病,即继发于肠管的器质性病变,包括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腹型紫癜所致肠管壁增厚等,超声检查时细心、耐心扫查可能会有所发现。

(许云峰)

——专家简介——

许云峰

许云峰,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超声学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工程学会颅脑、颈部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科分会委员、儿科学组副组长。擅长小儿腹部疑难杂症、新生儿颅脑、小儿两性畸形、小儿介入超声诊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