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流成像,发现不稳定斑块的“福尔摩斯”

21.超微血流成像,发现不稳定斑块的“福尔摩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脑卒中患者中约30%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但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而是不稳定斑块的破裂。

与相对稳定的斑块相比,不稳定斑块内含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可促使斑块快速进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发生。破裂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为稳定斑块的4倍,不稳定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度为稳定斑块的2倍,且新生血管常位于斑块的纤维帽、脂质富集区、炎性活跃区等部位。斑块的肩部作为破裂的好发部位,也是新生血管密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评估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斑块稳定性,以便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

超微血流成像是一种先进的、颠覆性的超声血流成像技术,好比大侦探福尔摩斯,感觉敏锐、去伪存真,最终揭示真相。它对低速血流的检测有极佳的效果,使超声对微循环的清晰显示成为可能。它能将低速血流和组织运动产生的伪像区别开来,保留最精确的低速血流信号,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实现极低流速、微小血管、类似造影的显示效果,且无辐射性,可随时、多次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在评估斑块稳定性及脑卒中发生风险方面价值高。

如何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给予干预,阻止斑块的继续发展,避免斑块出血、破裂、引发脑卒中,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由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能够更敏感地捕捉低速血流,发现高风险的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而且简便易行、无创、无辐射,将来可望成为判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药物治疗后疗效评价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江 泉 张 渊 朱一成)

——专家简介——

江 泉 张 渊

江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科分会委员兼区县协作组组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科室成为浦东新区重点学科,先后入选浦东新区优秀学科带头人及领先人才培养。

张渊,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先后入选浦东新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及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培养。2015年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