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病变的检测研究

五、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病变的检测研究

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是国外学者Edler等人1954年创建的,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将超声探头置于胸壁表面的胸骨旁、心尖区、剑突下及胸骨上凹等超声波可以透过的部位(称之为透声窗),用二维(2D)、M型、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各部位进行多个剖面(如胸骨旁左心长轴观、主动脉根部短轴观、肺动脉长轴观、二尖瓣口短轴观、心尖四腔观、心尖五腔观等)的扫描,根据所显示的图像综合分析心脏各结构的位置、形态、活动和血流特点,从而获得心脏及其相连的大血管病变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血流动力学诊断资料。国内外超声医师沿用统一的标准扫描图像,不仅获得大量的心脏病变诊断信息,且便于超声医师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经过国内外众多临床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持之以恒的努力研讨、不断改进,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来诊断心脏的任何病变,目前成为评价患者心脏形态和功能不可缺少的技术。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正常心脏形态规则、连接有序、搏动有力、心律规则、左心室收缩功能良好、4个心瓣膜口无异常反流,心房水平、心室水平和大动脉水平无异常分流。而当心脏有病变时,超声心动图所扫描的图像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异常变化。

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由于冠状动脉管腔变细甚至阻塞,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心脏的形态发生重构,功能改变,二维超声可显示心室所缺血节段的心肌变薄、运动减弱或不运动或反向运动;M型超声或心内膜轨迹法测量所计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腔内血流方向变化;频谱多普勒超声显示心瓣膜口血液流速曲线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时,可显示心脏结构连接中断,或连接错位,或形态异常,心肌缺损处发生异常分流,流速增快。心肌病时,可显示心肌或明显增厚,或变薄,运动幅度及心脏功能异常。心包病变时,若心包积液,或可显示心包腔出现内无回声区;若心包肿瘤,可显示心包腔或心包脏层、壁层的实质性结节样、团块状回声。

无论心脏发生何种病变,超声心动图均可进行准确、精细的诊断。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比较,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客观、无损伤、可反复进行。

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基础上,近20年来围绕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超声诊断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三维超声心动图(3DE)、负荷超声心动图(SE)、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智能超声定量(AQi)、彩色室壁运动(CK)、背向散射心肌组织定征(IBS)、心肌声学造影(MCE)、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这些新技术或使心脏的结构、形态显示更加清晰,或用以更准确评价心肌的收缩、舒张运动,为心脏病变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赵宝珍)

○摘编自《上海24小时医学频道》2007年2月

——专家简介——

赵宝珍

赵宝珍,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教授,全面熟练掌握心血管、腹部脏器、妇产科及全身小脏器超声诊断技术。曾担任全军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声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