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与新闻报道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的任务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依照它的本来面目去解释它,而不作任何增减或曲解,揭明它的发展规律,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正是教导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所必须熟习的。
《实践论》开头首先指出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最主要的就是生产活动的实践和阶级社会的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的实践,其中,生产活动又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新闻工作的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是些什么呢?列宁在《从何着手?》一文中规定得很明白:“报纸的作用还不仅限于传布思想,限于政治教育和吸收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后来在《做什么?》一书中,又把这个定义加以发挥,他说:“这个报纸,就会成为鼓风炉的一部分,把阶级斗争和人民怒潮的每个火星吹成大火。那时在这个本来还很平常,还很细微,但是经常进行的真正共同的事业周围,就会有系统地挑选和训练出一支老练的战斗员常备军队……”这是列宁给《火星报》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的估计,但对我们的一般的革命新闻工作,应是适用的。有人说新闻工作不是“实际工作”——不是一种“社会实践”,得不到“专门知识”,就是由于没有真正了解革命的新闻工作在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在苏联,新闻报道是建设新生活、为共产主义的胜利而斗争的锐利武器,在我们中国,是鼓舞全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的有力工具,新闻报道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的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是密切关联着的,是不可分的,这是革命的新闻工作的特点,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获得知识、求得进步的切实保证。另外有一种理论,是主张新闻工作与劳动生活和阶级斗争分离的,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新闻是独立的第三者”的新闻理论(其实它们也同样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怎样认识客观的事物呢?“认识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顿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阶段”。毛泽东同志举出了一个非常浅显的例子。“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与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与印象的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与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这个例子,就好像是我们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人所时常经历过的故事一样。这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对我们是熟悉的,易于理解的。
在新闻报道上,如何掌握应用这个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呢?
首先新闻记者必须要深入实际生活。生活,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加里宁不只一次地强调过: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新闻记者,必须要有“在生活中的体现”。列宁也要求我们“用生活各方面的生动的具体的榜样和模范,去教育群众”。(《论我们的报纸的性质》)这只有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经过记者的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做到。华山的一篇成功的军事通讯——《英雄的十月》前面是这样写的:“‘现在完全翻过来了哪!’四保临江的一个英雄连长对我说,‘铁路是咱们的,大炮是咱们的,汽车也是咱们的;咱们打到哪里,哈尔滨的火车也跟到哪里了。’整整半个月,满载人马的进军列车疾飞南下,而车窗外的原野依然尘土飞扬,马达轰响,伪装着绿丛的炮队,像一行行飞跑着的林荫。从步兵纵队旁边掠过,在大凌河边,这道锦州北面的屏障,耀眼的灯炬,如同夜市的大街,望不到头,亮彻着原野。……”这些充满了思想和力量的美丽的描述,就是列宁所极其重视的用事实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来说服读者的范例,但也正是这些句句感人的报道,离开了亲身的感觉和深入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新闻记者的深入生活中的体验,最要紧的是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领会生活的时候,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不是一个只用冷淡的眼光去回视生活的“观察者”,而是一个伟大的共同事业的参与者,一切工作、生活、斗争上的成败利钝,都与自己休戚相关。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反映事实的真貌。这就是《实践论》上所说的:“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当然,参加变革现实,不等于必须要成为一定部门的“专门家”——如同有些人所提出过的那样,不是军事家同样可以写军事报道,不是水利专家同样可以写治淮的报道,记者可以在直接、间接(吸收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学习中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同文学工作者不是军事家同样可以写伟大的战争一样(我们和文学所不同的是最迅速地、简练地、尖锐地利用各种形式——不单是形象——反映事物)。但这丝毫也没有减轻一个新闻记者必须有深入的生活体验的意义,减轻深入到实际斗争中去敏锐地、细密地和关切地观察生活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很多即使是良好的总结、报告和专门计划,记者不经过一定程度的实际观察和体验,是不容易理会和表达的。《实践论》着重指明:“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联共党的决议中也曾有“指定最负责最有经验的党的工作人员去担任编辑”的具体规定,这也表明实际生活经验对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
目前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与人民群众和实际斗争联系得不够密切;对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工作中的活动、创造和经验没有及时地、有系统地、充分地发掘和介绍;有明确目的性、思想性的好的报道还不多。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深入实际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闻报道的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觉材料,“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与理论”——写出真正能反映群众生活的有思想的,带有声、色、香、味的,和使人“呼之欲出”的新闻报道来。
但是,要从生活中所感觉到的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良好的合乎实际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认识阶段。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步——“加以整顿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阶段”。《实践论》上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及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
新闻报道为什么缺乏思想性?一方面是不深入生活,感觉不到真实的、主要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只把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写出来。通常我们说新闻的“现象罗列”“孤立片断”“有闻必录”,都是这么个意思。这是没有把耳濡目染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予以改造制作,经过了思想上反复多次的“突变”。由概念、判断而推理地使获得的材料或印象成为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没有“把认识运动推进一步”。我们报道一件事物,所必须考虑到的是它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又要考虑到它在事物发展运动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考虑到报道了它,是为了什么?在社会生活斗争中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上的问题都认识清楚了,才可以显现新闻的思想性。把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事物写出来,就是新闻报道上的经验主义,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个别不见一般,任随分散零碎的经验之支配,而不能予以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这是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任何广大范围内任何重要问题的全盘动向、动态,运动的进度,运动中的矛盾(一方面是成绩和正确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困难和错误的东西),产生这些矛盾的症结和解决他们的关键的。
为什么找不到典型?典型不是凭主观可以创造的,必须经过实际的采访、调查和察看。然而今天我们许多新闻记者所深感的是,走遍了农村、城镇和工厂,以至积累了大批材料,仍然喊找不到典型,这原因,就是没有把综合成感觉的材料,加以反复分析比较,撇开一切无意义的表面现象,找出其代表一般同类的事物。即从各种复杂的情况中,“众里寻他千百遍”,把它们中带有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典型寻找出来。也就是缺少思考工夫,需要“把认识运动推进一步”。
要能很好地把认识运动推进一步,必须“认真读书”——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哲学(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党的政府的纲领、路线和政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的结论。这是“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对新闻报道工作说来,自然也莫不如此。前面举出了华山的军事通讯,就是由于作者的深刻体验之后,再经过苦思钻研,才成功地反映了当时整个东北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如何证明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是合乎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呢?毛泽东同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明确指出:“通过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与这个真理完全一致,要证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现实性,就要看它在革命斗争和实际工作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不是阻碍作用或防止斗争发展的“副作用”)。什么是新闻的指导性?就是揭明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其发展,在认识中求得预见。新闻报道的任务,不单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解决问题。尽管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有时是只做了前半截,如报道了一个工厂、一个机关的官僚作风或形式主义。但在正确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为什么报道这个而不报道那个),含有解决问题的因素的,如唤起了领导机关(很多领导机关)工厂(很多工厂)的注意从而有所改进,又如发扬了好的情况,也同样地引起了它们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是否解决了问题呢?——“通过实践”。
“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与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与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新闻记者自己不断地努力去认识世界,也帮助别人去认识世界,我们一刻不停地在注意着,追逐着新鲜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规律,由新鲜事物——新鲜事物,在这真理的长河中,我们不断地跟着它“一次又一次地向前”。
(约作于1953年3月1日,原载《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