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一点文学

关于学一点文学

在我们的干部中,要提倡学一点文学。可是有人不同意:“干吗?我又不要做文学家!”其实,正是因为大家不要做文学家,才更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如果大家都打算做个文学家,就根本用不着要求谁去学点什么文学了。问题正是在于我们的许多同志,还不懂得学一点文学的重要性,还不大愿意去学一点文学。

为什么要学一点文学呢?这里且不谈革命与文学的关系这样大的道理,也不去谈文学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陶冶人的性情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用不着列举我们的革命导师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他们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他们的许许多多著作中所显现出来的文学才华,而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革命工作者所应该引为楷模的。这里只就我们目前的工作需要来说,是否犯得着学一点文学呢?

回答是:非常必要。

谁都知道,革命工作是一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但是,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得好?要为人民服务得好,必先要认识社会,要了解人。认识社会,了解人,办法很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和劳动人民同甘苦,无疑是最根本的办法;但文学,也是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和了解人的很好的工具。前者平日大家讲和做得都比较多,后者则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文学是一面镜子,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以艺术形象去描绘、刻画社会生活面貌和人的心灵的,通过它就可以看到一个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特别是对于过去时代的社会生活,我们固然可以从各种史册文献中去认识它,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方法。一部《水浒》,可以使我们认识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和农民的尖锐的阶级矛盾,了解农民英雄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英勇斗争。一部《红楼梦》,对于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内部腐朽透顶的生活,以及其不可避免的没落崩溃,作了多么淋漓尽致的描绘。读了这些文学作品,透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封建社会的认识。而我们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所得到的感受,往往是读其他文章所无法得到的。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描绘了从1816年到1848年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从这个历史里,甚至在经济的细节上(例如法国大革命后不动产和私有财产之重新分配),他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专门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全部著作合拢起来所学到的还要多。可见从文学中去认识社会的重要。即使是描写当前实际生活的作品,由于我们不是对于任何方面的生活都了解,同时也由于文学作品采取集中和典型化的手法,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所以阅读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的社会,也很有帮助。

至于了解人,道理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岳飞、秦桧;知道林冲、李逵;知道诸葛亮、张飞;知道贾宝玉、林黛玉;知道阿Q、孔乙己;知道高觉慧、陈白露;知道小二黑、李有才;知道杨白劳、喜儿;知道朱老忠、林道静……我们还知道了现代的很多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向秀丽……我们对这许许多多的“人物”之所以能够这样熟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的。文学作品给我们描绘出各种各样的人,好的,坏的,这种类型的,那种类型的,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更具体地去认识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确定对待各种人的态度,处理与各种人的关系。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的革命工作,都将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学一点文学,使自己增加一些文学知识,多懂一些写作技巧,对于总结工作经验,推广先进经验,都很有好处——虽然这不是学一点文学的重要目的。我们有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看到了许多先进人物,遇到许多生动的事例,做了许多调查研究,想到许多重要的道理,但是写不出来。写了出来,也是干巴巴的,枯燥乏味,人家不要看,不爱看。所以,就是为了有助于把工作经验总结好,把工作报告写好,我们也无妨学一点文学了。

能够学得懂吗?能的。我们平常看电影,看戏,听广播,看连环图……都是和文学打交道。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谁都有欣赏文学作品的机会。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同志,都是具有文学的才能的。比如有些人作起报告来,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有些人很会说说笑话,这其中就很有一些文学的意味。一般说来,我们的干部,只要乐意去学点文学,很容易就会培养出对文学的兴趣来。学一点文学并非一件了不起的难事。至于时间,当然得靠“挤”的办法,少做一些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挤出一些时间用来学点文学,这是划得来的;对于有一些同志,就不是“挤”,而是“理”,也就是使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科学一些,使工作更有条理一些,不要瞎忙,避免无效劳动,这样,时间自然就有了,因而要学点文学,也就绝不是不可办到的了。

196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