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尔

阿尔及尔

我们回到阿尔及尔来了。阿尔及尔在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中心,同法国南岸的马赛遥遥相对。132年前,法国的殖民军首先从这里进来;而在132年之后,又最后从这儿滚出去。这儿是阿尔及利亚的首都,同时又是这个国家的门户。

在我们住的圣·佐治饭店里,我偶然见到一幅16世纪的阿尔及利亚形势图。在这幅图里,一座古老的城堡建筑在西边的山坡上,四面护以城墙,城墙外边是一条伸出去的防风堤,堤的末端,像是一座海上灯塔,海上停泊着许多武装了的三桅帆船。我注意到,这座古老的城堡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有名的英雄卡斯巴区。关于这个区内所发生过的事情,差不多每一个到过这城市的人,都曾经听说过。这个区是阿拉伯人的住宅区。这里有密集的房屋,窄小的街道,如果没有向导,保证你进得去,出不来。勇敢的阿拉伯人一直使它成为百余年来侵略者的“危险地区”。这座民族解放的堡垒,自从阿尔及利亚人武装起义以来,法国人用封锁、断绝水源、断绝交通等办法,都不能制止阿拉伯人在这个区内的反抗斗争。敌人从来没有攻占过这个地区。所以“卡斯巴”一词,在这里就成为“革命”或“英雄”的代名词了。

在阿尔及利亚,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它的卡斯巴区,而每一个卡斯巴区,也都有它的伊斯兰寺院。这些寺院的建筑,是一些非常富于阿拉伯色彩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后,这些伊斯兰寺院竟被改为“天主教堂”。按照穆斯林的习惯,他们是向东方,即向真主的所在地——麦加朝拜的,所以寺院的大门,也大都朝这个方向。但是改为天主教堂以后,天主教徒把他们的“上帝”安在西边的墙上,他们向“上帝”做祈祷的时候,便大不恭敬地用背脊对着东方了。把本国的穆斯林从寺院内赶走,让外国的天主教徒闯进来,这就是侵略者在这里所实行的“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

现在,伊斯兰寺院恢复了它原来的面目。穆斯林们静悄悄地进入这个肃穆的寺院,在黄白蓝相间的杂色的玻璃窗下,虔诚地默诵古兰经。

城市的东部,是现代化建筑物林立的新区。在大小街道和住宅的墙壁上,随处都是被涂抹掉的O.A.S.(法国“秘密军组织”)字样。从这些触目的反动标语中,可以想象到当时斗争激烈的程度。在我们访问过的文化机关中,就听说在大学的图书馆,敌人烧毁了十余万册的珍贵图书;在广播电视大厦,敌人炸毁了一台重要的操纵器;在艺术博物馆,敌人抢走了无数贵重的艺术品。总之,在这个城市里,处处都表明它曾经进行过一场生和死的斗争;进行过一场破坏和英勇的反破坏的战斗。

这儿最受尊敬的是民族解放军的军烈属,最受爱护的是烈士的孤儿,最俭朴和繁忙的是政府机关里的公务人员。人们都在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战胜敌人撤退之前的大破坏,和建立社会的新秩序而努力。

国家正在提倡民族的、革命的和科学的文化。我们参观过好些接管过来的高等科学教育机关,包括工业(电机、化学、工程)学校,农业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这些部门不仅科学水平是相当高的,而且学生的人数也大为增加,譬如农学院,过去每年只招新生6名,今后却计划招收60名。

我们参观了市内的一个历史博物馆,在这个规模不大的博物馆内,我注意到他们在发扬阿拉伯民族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欧洲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古老的撒哈拉根本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用心很明显,是要在精神上征服这个国家的人民。而这个历史博物馆则用实物表明:远在多少个世纪以前,撒哈拉就已经有它的人类文化了。在这里,我们看到四五千年以前的石器,看到各种描绘狩猎和舞蹈的图画;我们还看到一块鱼化石,说明了这一片荒漠的沙原,在多少万年以前,还是一个有湖泊、有河流的好地方。这个博物馆的布局,把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和14到16世纪土耳其帝国的文化,缩小到最低限度,而把阿拉伯人的文化部分,尽量予以充实放大,这样的一反以往的陈列方法,是从发扬民族文化的正当需要出发的。

我们当然明白,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是绝不可能从一个小博物馆里看得详尽的。但是当你看到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的一整套的生活模式,包括他们的服装、用具和装饰品等等;当你看到那用各色碎瓷砌成的美丽的图画;当你看到十二三世纪以前他们的祖先在羊皮纸上所写下来的文字……你就不能不为这些古老的、丰富多彩的阿尔及利亚人的文化所感动!

我新认识的一位朋友,在阿尔及利亚住了一年多了,在一天中午,我们同到一个航海俱乐部(这个航海俱乐部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幅16世纪的形势图上的“灯塔”所在地)去赴宴,那时阳光灿烂,海风拂面,全城概貌,尽收眼底。他忽然问我:“你对这个地方的印象怎样?”我一下子答不上来。幸而他为我解围道:“这儿最漂亮的,还是晚上。如果你乘快艇从海边驰过,这无数的灯火,就会像一把冲天的火炬,照红了地中海。再从深远一点看,这火炬在漫漫的长夜里,照红了天边,正宣示这里已经是黎明。”

我完全领会他的话的意思。这使我想起阿尔及利亚一位年轻诗人萨阿达拉在抗法战争期间写的诗句:

有人问:黑夜什么时候才卷起它的帷幕?

我回答:胜利的光芒已照亮我国的道路。

万恶的堤坝已被冲溃,

光明的江河,

爱情的溪涧,

在锦绣江山奔腾流泻,

把瑰丽的黎明赐给前进的人们。

……

1963年10月5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