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格什
马拉格什,在拉巴特的西南约320公里。上午9时乘车启行,下午1时半就到了。
离开拉巴特,到卡萨布兰卡附近的90公里路程,是顺着海边走的。海边有天然的游泳场,游客在那里海浴或悠然自得地做日光浴。但是从卡萨布兰卡附近到马拉格什的一段路程,却全是山地。差不多近200公里,尽是光秃秃的一片,热气蒸人,使人感到干热。好在正干热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车子越过一个坡度不大的山坡,远远地便看到了一条绿色林带。我猜想:这一定就是马拉格什了吧?还没有来得及发问,车子早已经穿过这一线棕榈树林,跨过一条小河,进入一座清幽而美丽的城市中来了。是的,这正是马拉格什。
如果说拉巴特给人的感觉是白色的,那么,马拉格什就是赭红色的了。这个城市,包括那条又整齐又漂亮的穆罕默德五世大街,所有房屋、围墙,以至于那碉堡似的高楼,一律都是赭红色的,加之这儿的天气十分炎热,这种色泽在炎热的阳光下,真有点像燃烧着的火光,给人的感觉也特别强烈。
在一本10年前出版的英国地图里,马拉格什原名是“摩洛哥”。说不定它是多少世纪以前的摩洛哥京城。很多人都说“摩洛哥”是“阳光火热的清凉世界”“五色缤纷的图画”,而在古代腓尼基人的语言中,“摩洛哥”则是“休养的胜地”。我看这些说法都无不可。因为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儿的自然条件,也是不无相近之处的。
马拉格什离海很远,有150公里左右,而且它东南面面向着撒哈拉,因此,它既无海风调剂气候,又添加了沙漠上干热的煎迫。然而,它东面却又紧紧地挨着阿特拉斯山。这山,高达几千米,终年积雪,融化了的雪水往西流泻,形成大小渠道与河流。这些清冽的雪水,有的被储存起来,形成这一带独有的几个清水湖;有的则被引导来灌溉田园。傍晚时分,那些被烈日所蒸发出来的水气,升起一层温润的薄霞。这个时候,人们就不大感到它的干燥了。
有一点是可以断言的:这儿曾经是摩洛哥古代的文化中心。人们一直都把马拉格什与著名的文化之都非斯城相提并论。1959年去世的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阿巴斯·本·布拉希姆,就是马拉格什人。他写了一部《马拉格什著名人物志》,从11世纪写到现代,一共写了11卷之多。
这里的旅游业很发达,旅馆的设备也很好。我们住的是一座非常舒适的四层大厦。坚厚的墙壁,细小的窗户,宽阔的走廊,是一座阿拉伯式的西洋建筑物。它们的墙上一般都镶着一层用芦苇编织成的带有黑白图案的席子,在稍淡的灯光映照下,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在通向餐厅和游泳池的通道上,却是画着一幅具有民族风格的描写战争的大壁画。
现在天气还很热,室内要放冷气,所以游客不多。等到11月以后,这儿便挤得满满的了。据说每年到摩洛哥来的游客(主要是欧洲人),达60万人以上。在这儿不但可以常年吃到最好的蜜瓜、橙子和葡萄,而且还可以吃到大西洋的海鲜。几斤重的龙虾、大块的鲜鱼片以及各种海味,不断地从海岸送到这里。其实,在大冬天,不用说这些吃喝,就是光晒晒这里的太阳也是很值得的。在身处阳光稀少地区的欧洲人看来,这极其鲜丽的阳光,不就是最珍贵的营养品吗?
在这儿的花园里,我除了看到青绿色的正在成长的柑橘以外,还看到了像我国南方的榕树那样茂密的大桑树和成林的石榴,可惜的是,这么大的桑树只种在街上当风景树,没有人用它来养蚕。
马拉格什有几处美丽的风景区。有的是密密丛丛的嫩绿的橄榄林;有的是结实累累的柑橘林;有的是绿得要滴出油来的棕榈林;有的是五颜六色的花圃;还有那一层又一层的你进去得跟着它打转的雄伟的古老的王城。但最主要的风景区却是以“水”为中心的几个地方。这儿有七个大水池,每个水池约有15万到20万平方米大小。如果拿这些水池和我国杭州的西湖、武昌的东湖比较,当然是算不得什么的,可是在这沙漠性气候的地方,能有着这一池又一池的清水,却算得是一桩奇迹。事实上当我们走上池边的一座阿拉伯式建筑——我给它个名字叫“赏水台”——来欣赏这湖光树影的时候,的确为之精神一爽,觉得这景致实在是最美不过的了。
马拉格什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古老的阿拉伯市场。这是我所看到阿拉伯市场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里不但有摆着各种毛织品、彩陶、铜器、绸缎、织锦和各种手工艺品的大商店,也有专营牲畜、家禽生意的场所,而且街道宽阔,上面搭着一层云母片似的挡阳光的遮盖,看来别有风味。此外,街上还有摆卖食物的,有大饼、油炸面团、肉类和调味的鲜薄荷……在广场上,有弄蛇的,有三三两两打鼓跳舞的,最突出的,要算那浑身挂着铃铛的卖水人了,他身上背着一只用羊皮做成的大水袋,像穿着一件羊皮衣服似的,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谁跟他伸一伸指头,他就会跟魔术师一样,从“衣”角上给你斟出一碗水来。
陪同我们到马拉格什来的,是一位沉静的青年人。他见我们对这儿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便问道:“你们国家也有这样的地方?……比如,这样热的天气?”“有的,我国的南方,如海南岛,它位于北回归线二十度以南,日照很强,天气也很热。不过,那里到了热极了的时候,不是刮大风,就是下大雨。”“我懂得,那是有雨的撒哈拉。”可是,我们毕竟还没有到过撒哈拉。虽然在这儿每天都听说,撒哈拉的沙漠怎么样,撒哈拉的绿洲怎么样,撒哈拉的夜月又怎么样……人们总是用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来描绘这个原意是“空虚”“一无所有”的地方的。
第二天,我们便离开这个古老的富于诗的幻想的美丽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