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斯
在拉巴特,你如果同人家谈起马拉格什的风光,人们一定会劝你到非斯去一趟。
“到非斯去吧!那儿的文化遗迹还要多,那儿有一所办了一千多年的大学,那儿有摩洛哥苏丹穆莱·伊德里斯的陵墓和古老的清真寺,那儿有你要看的古老的民族艺术,那儿……”
“到摩洛哥来不去非斯,等于说你还没有到过摩洛哥!”
于是我们又驱车往访非斯了。
非斯在拉巴特的东面,约150里。不过我们为了想经过两个名胜地方,并到游览胜地亚兹劳住宿一宵,所以便先往北走,经过黎奥提危,然后再往东南行。这样,到非斯就得走上200多公里了。
车子以时速80公里的速度,在炎阳曝晒下的公路上飞奔疾驶。路的两旁,是一排整齐茂盛的尤加利林;田野上,到处是葡萄、柑橘和棉花;一层层障目的青纱帐,不是高粱或玉米,而是茂密的芦苇和仙人掌;麦田正在休息,田面上割剩下来的麦秆黄灿灿的;还有那广漠的干草地上,常常出现成群的骆驼、牛羊;远处,还有着稀疏的村落,一个个像碉楼一样的高高的回教塔,以及转动着车水的大风车……把所有这些景物,同穿戴着黑白服装的穆斯林结合起来,就很可以想象得出这幅美丽的风情画。
中午,我们到达穆莱·伊德里斯城。这个在1200年以前由苏丹穆莱·伊德里斯所创建的小城,是摩洛哥人的“麦加”。据说这个城市是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然后把它传播到全国各地的。传说穆莱·伊德里斯是圣人阿里的玄孙,阿里则是教主穆罕默德的女婿。这里留有穆莱的陵墓,因此成千成万的教徒就把它作为朝圣的圣地。
这个小城,位于阿特拉斯山脉间的一个峡谷中,我们车子爬上比它还要高几百米的山坡,从山坡上往下望,白色的平顶石屋,密密麻麻地铺满了一座小山。城市虽小,却有一种肃穆的气象。离城约五公里,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倒塌了的陵墓,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城市的创建人穆莱·伊德里斯的陵墓吧。
在山坡上,车子转了一个大弯,然后穿城而过。城里热闹非常,人群拥挤。酷热的天气,迫得妇女们把面纱也除下来了。出城的道路,陡峭得很,车子从高处像箭似的直射而下。
离穆莱·伊德里斯城约20公里,是有名的“花园之城”美克尼斯。这里到处是树影婆娑的林荫道,吐芳竞艳的花坛;这里到处是椰枣、枞树、仙人掌,烘托着一座座净洁、整齐的红色小楼房。从酷热的穆莱到这里,空气也令人觉得特别新鲜。
我们过夜的地方亚兹劳,是摩洛哥有名的疗养地。它的地势高达1400米,所以除了中午热一阵子以外,早晚都十分凉爽。这儿有设备齐全的旅馆,有些来自欧洲的游客,似乎在这里已住上不少时日了。看来,在这里度暑假,比在海边还要舒服,因为这里还多了一个“静”字。
第二天,早上8点起行,10点便到非斯。
非斯,这个古老的英勇的故都,建立在一个险要的河谷上,全部都是石头的碉堡式的房屋,这些房屋,在烈日之下,看来像是由一片片晶莹的碎瓷所砌成的地毡,不过,这片地毡却是依着山势铺张开来,异常雄伟和壮丽!
如果单就一个古老城市的生活概貌来说,这儿和马拉格什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当然,这儿的回教寺大得多,工艺美术发达得多,街道行人也拥挤得多;而且这儿还有一所4000名学生的嘉鲁英大学。但是,我们特别留意的,是这里的人民,在摩洛哥独立之前,曾在这里英勇坚持反殖民主义的斗争,这一斗争扩大到全国,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直至争得摩洛哥的独立。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来瞻仰这个古老的英雄的城市的风采。
谁都知道,阿拉伯人是很喜欢喝茶的,他们对茶的需要非常迫切。他们泡茶的方法,是把茶叶(绿茶)、白糖、薄荷泡在一块。所以人们总爱说:“中国的茶叶,古巴的糖,再加上摩洛哥的薄荷,就是最好的饮料了。”这句话,非常巧妙地把我国人民和摩洛哥人民的密切联系表达了出来。但是,除此之外,我在这里还看到了更重要的一种联系:摩洛哥人民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强烈感情和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国家的伟大愿望,同我国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是密切相连的。拉巴特、非斯的朋友们,常常在介绍他们的古老文化的时候,比如讲到古老的阿拉伯哲学,同时也就讲到我们的孔夫子;同样的,在讲到他们在四十几年来,深受殖民统治的苦处的时候,同时也谈到雨果所说的,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即英法联军)对我国的侵略。
我觉得,中摩两国人民这样的感情上的联系,是非常值得珍视的。深深地体会到这种联系,应该说是我到了这个古老的、英雄的城市的最大收获。